作者归档:wenya

专题:白桦林——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静静的村庄洒下烈的阳,蔚蓝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小编初来乍到(我真的单纯为了补歌词,不是真的刻),我发誓沉溺学习这一生。一路抱着学习态度行进的小编跟随工作营来到莫尔道嘎,周边的景色从草场变成了成片成片的白桦林场,不由得让小编想起了那一首《白桦林》。不过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只懂得凄美的爱情故事的人,那就让小编我带大家涨涨知识,走进不一样的白桦林。

那么问题就来了,桦树除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还能谈什么?当然除了精神那就是物质了咯。桦树皮质地柔韧、易塑造、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防腐防潮、经久耐用、且桦树皮可以定期进行拨皮,每年的5-6月是扒桦树皮最好的季节。这时为桦木灌浆期,桦树皮与树干之间充满水分,桦树皮最易剥离而不会伤到里面树干。薄皮的方法是:选择树干较直(粗细在30cm以上)的桦树,扒树皮之前,先在树干上下用猎刀各划两周,然后在两周之间划开一条直线,这时桦树皮就会顺着直线向两 侧裂开口子,再用猎刀顺着开裂处慢慢剥离,桦树皮就会脱落。扒回的桦树皮经过压平整理就能使用。

70

而说到画皮制作的产品,小编不是骗你,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衣服到家具,从生产生活的农业用具到用于交通运输的船,甚至是到饮料行业,建筑行业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小编一路上看到的桦树皮产品真真是琳琅满目,如:水壶、酒壶、酒盒包装、名车钥匙扣、木相框、文件夹、花盆、笔筒、茶叶盒、首饰盒、杯子、鞋垫、杯垫、首饰、生肖首饰、鱼篓、树皮船、女士背包、女士挎包、灯罩、住房等真的是应有尽有。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2006年5月20日,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北方的狩猎民族,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埃文克(埃文克——鄂伦春人)、那乃人(我国称赫哲族)、雅库特族、布利亚特蒙古族、科米人以及日本北海道的爱依努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东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历史上都有过以桦树皮制作器皿的文化历史,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这也是剥取桦树皮的季节。人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其顺刀口慢慢撕下,整张的长方形桦皮便剥好了,剥下来的皮就能运用在各个生产生活方面。“桦皮文化”可真谓是胜名远播,源远流长呢!

71

 

目前现行的桦树制品发展方向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将桦树进行春季拨皮的形式,将桦树与树皮分离开而不影响桦树的生长,再将皮子侵泡或煮软之后进行加工,做一些桦树皮工艺品;并定期提取桦树汁液制作饮料或酒类。第二是将成熟的桦树进行采伐,将采伐的桦树的皮和 木分离开来,皮子用来做日常用品及工艺品,木制进行加工,制成冰棍或当地其他的桦木制品,其他剩余的废料则用于雕刻或是当地的一些农场品包装,使其物尽其用。

 72 73 74

(作品源自树皮画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淑英)

 

而小编这次的行程是去到了位于莫尔道嘎的桦树木加工厂。这家工厂主要是利用桦树木制做冰棍棒。在工厂里,步骤分工是明确的:先将桦树蒸煮,主要是为了软化桦树的中皮层,将桦树皮的中皮层与树干分离。再将桦树切成加工时所需的长度,再去除桦皮,留下木质部分。然后将木质部分通过现代工艺加工制程1-1.5cm左右的木片。木片在切成制模做需要的长度就可以进行压片了。经过压片,冰棍棒的基础形态已经出现。只要再通过烘干和打磨,最终成品产出了。

 

 

可是作为在我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一个上过《产品可持续》课程的小编,关注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产出结果。在观察中,小编发现一身是宝的桦树皮的利用率在这家工厂并不高。木头虽然被加工成了冰棍棒,但是桦树皮的部分和中间直径将近10cm的中芯以及压型的剩下的边角料却被当做了工业废料,直接当作原料燃烧殆尽。只有小部分保存完好的废料被挑选走,进行工艺品加工。这不禁让小编觉得十分可惜。现在的环境日益恶化,产品的设计应该考虑并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棵桦树成为可用的木材需要的时间并不短暂,而我们做的却对于树木,对于环境来说来都过于粗暴。

75 76 77 78

不过这也恰恰是我们工作营出行的目的之一,来到这里,希望用我们设计的能力去优化现有的低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至于最后我们的产品会给大家一个怎样的形态呈现,大家就翘首以待吧。(傲娇的小编卖关子啊卖关子)

 

其实啊,我们的愿望很简单,让很多年以后的冬天,雪中村庄能依然安详,年轻的人还能在成片成片的白桦林里相伴到老。

79

(文章来源:乡home)

 

歌曲——太阳姑娘

——相传在很久以前,鄂温克人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见不到光明,人们祈求向往着太阳的温暖与光明。太阳是一位勤劳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希温·乌娜吉。她每天都会把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使森林不在阴冷而是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五颜六色的人间天堂。所以鄂温克人崇拜太阳和传说中的太阳姑娘,为了纪念太阳姑娘把吉祥温暖的阳光带给人间,人们用世上最好的皮毛和美丽的彩石,做成吉祥物——太阳姑娘和太阳花;彩石和周围的各色毛皮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和彩虹般美好的生活,更寓意着祈福人们和谐平安吉祥。——

57   

太阳姑娘

太阳姑娘歌词

演唱:英格玛 

(希温.乌娜吉) 

—鄂温克民歌

 

传说太阳是一位年轻、漂亮、勤劳的姑娘,名为希温-乌娜吉,每天按时为宇宙万物送来光明和温暖。一日,把守东天门的宝勘不给开门,希温-乌娜吉前去求告,因唱— 

 

(小女孩-1) 

丁义达阔宁 

丁义达阔宁 

快开门吧快开门吧! 

(鄂温克语) 

 

(大男人合唱) 

尊敬的老人宝勘,宝勘 

开门吧开门,快开门吧! 

 

(小女孩-2) 

林中灰鼠需要我呀 

山间苍鹰需要我呀 

天下人们需要我呀 

需要我的光和热呀。 

 

于是,宝勘开门。希温-乌娜吉走出,忙碌了一天,至晚放归。而把守西天门的玛克依格添嫌她回来晚了,闭门不开。希温乌娜吉再作求告,因唱— 

 

(大男人合唱) 

尊敬的老人,玛克依格添 

开门吧开门,快开门吧! 

 

(小女孩-3) 

忙碌一天我很累了 

回家晚了别生气了 

耳朵冻了手指僵了 

快开门吧快开门吧! 

 

玛克依格添比理睬希温-乌娜吉的请求,拒不开门。希温-乌娜吉把门踹开,走了进去,这时玛克依格添变成了砍刀,妻子变成槽子。希温-乌娜吉把把砍刀砍折了,把槽子踹碎了。从此,没人再敢为难希温-乌娜吉,美丽勤劳的希温-乌娜吉每天按时为宇宙万物忙碌着。

58 59 60

专题:撮罗子——茫茫林海间鄂温克狩猎游牧的缩影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 “撮罗”是“尖”;“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这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叫法。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

 50

“撮罗子”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温克语叫“希楞”,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搭20至30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框架高约4米,直径3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专为挂锅和吊壶用的。

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外围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制作,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按照季节的不同,外围的覆盖物有所不同。夏天外围覆盖桦树皮,使整个空间有良好的通透性,同时桦树皮也具备良好的防潮功能。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冬季则覆盖兽皮毛等,起到保暖保温作用。样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8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制,冬季则用狍皮制成。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

49

 

图1: 撮罗子图(图片来自书籍《鄂温克族》)

“撮罗子”的选址通常是在地势较高,阳光直射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撮罗子的内部空间比较宽裕,地面直径一般为4—6米,室内北、东、西三面搭设供人起居坐卧的铺位。有的是用干草和树皮直接铺在地面上,更多的则是在约一尺高的森架上铺木杆木板,上铺草席或皮子,可以更好地防寒防潮。铺和门之间的中央空地,是烧火取暖做饭的地方。

51

 

图2:夏天覆盖桦树皮

 

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

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锻炼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撮罗子的风俗禁忌 

52

 

图3:撮罗子

 

“撮罗子”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撮罗子”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撮罗子”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通常,猎人们要在“撮罗子”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摇动。按照民族的习俗,撮罗子内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级区别的。门的相对方向——北方是“玛鲁”(神具)的位置,最为尊贵。平时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贵客才能在北铺坐卧。如果供人起居,也只能是家中长辈。有的民族甚至规定,只有丧偶的男性长辈才能睡在北铺,如果夫妻都健在或夫亡妻在,则只能睡在右边的铺位。“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中的主妇和未婚女孩允许到北面神位前,而其他已婚妇女则不能,因室内中央是火位,他们不可以越过。火位两边的位置以右为上,儿子婚后与父母同住时,小两口只能住左铺,而且睡觉时应是男在北妇在南。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以北为尊。以男为尊。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撮罗子还有一项特殊的风俗——妇女生孩子时必须移到原住撮罗子附近另搭的“产房”中去。这种“产房”也是撮罗子的样式,只不过矮小简单一些,有的还专搭一根横木,做分娩时的把手。产房内设左右两铺,产妇住右,婆婆或助产女眷住左。

待新生儿满月后,产妇可回到原住撮罗子,产房随之拆除。这种做法的用意,并非特殊关照产妇,而是认为生孩子是“不洁”之事,应该避开家中供神和男人居住的地方。可见撮罗子不仅样式很原始,而且其使用风俗也带有许多古老观念的色彩。

53

 

撮罗子建筑的整体外观呈圆锥形体,用木杆相互咬合成三角形的基础骨架,夏天外面围上桦树皮,冬天围上兽皮。零下四、五十度的隆冬,鄂伦春、鄂温克人穿着大自然赐予的兽皮衣,住在自己搭建的“撮罗子”里,睡着狍皮口袋,骑着烈马行走于茫茫林海间。

 

无论从“撮罗子”的建筑构造来看,还是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来看,“撮罗子”无不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游牧生活的特点,且已成为了现代北方少数民族少有又尤为珍贵的一种文化遗产形式。

专题:哈尼卡—达斡尔小姑娘最爱的玩具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小姑娘心爱的一种纸偶玩具,每个达斡尔族小姑娘都会珍藏数十个哈尼卡作为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变至今,哈尼卡已被一代代聪慧的达斡尔小姑娘演绎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成为达斡尔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血脉。

37

哈尼卡,与达斡尔语中的“眼仁”发音相同,即瞳孔。

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在每个人的眼仁中都存在一个小人形,正因为它的存在,人才能看到世间万物;而纸偶也是一种小人形,二者语义相近,故用哈尼卡来称呼这种玩具纸偶。

达斡尔族的女子都是心灵手巧的典范,这与学习制作哈尼卡是密不可分。哈尼卡的制作技法和经验在长辈和孩童间口耳相传,孩子们在哈尼卡的制作和游戏过程中通过采集、串门、结亲、饲养、采购、过节等自编情节来复演生活、感悟生活,熟悉并了解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民俗生活,从而得到思想教益和艺术熏陶。

哈尼卡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如果只掌握了制作技巧而没有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制作出来的玩具只能被称作纸偶。 

哈尼卡大小介于几厘米至十几厘米,最小的和眼仁大小一般,小巧玲珑,煞是可爱。哈尼卡从制作材料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用纸制作的;另一种是用纸、布、蛋壳,甚至乒乓球等制作的。而纯粹用纸制作的又分为素、彩两种样式。

38

其一是白纸剪影的头饰、面部,不绘五官的做法是其世代传承的原有形态。制作时,先用白纸对折剪出人物的头颈、发饰部分,然后用彩纸叠成圆锥状,减去圆锥形的尖顶部分,再把剪好的头颈、发饰粘在小木棒上插进去衔接起来,身上再用彩纸剪出衣领、袖摆、荷包、挂件以及族人喜爱的吉祥图案进行贴饰,最后把圆锥形的下端剪齐,撑开使纸偶 可以站立起来即成。传统的哈尼卡一般不画五官,但要配以头饰剪纸,如造型夸张的耳环、簪钏、珠花,以及石榴纹、祥云、飞鸟等象征生命,寓意吉祥、繁盛的纹样,头饰剪纸式样丰富,风格古朴,主客体构思精巧,疏密适中,剪法明快流畅,线条清晰,与其他民族剪纸艺术作品风格殊异。

39

其二是用彩纸贴绘、饰有五官与头饰的哈尼卡,这种哈尼卡还要加上交叉在胸前的双臂,身上可饰以用各色彩纸剪制的坎肩、腰带、衣饰、荷包、佩刀等。其做工精细,融入现代的审美意识,色彩、样式乃至质感都是与本民族的服饰趋于一致,而 呈现出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趣味和艺术风貌。

40

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独特性很强的民间剪彩贴饰艺术。它的形成和巫术有很大的关联,与满族的萨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承继关系,并在剪纸的形态上与满族的“嬷嬷人”有明显的一致性。古时候的达斡尔族,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生病时常常会用偏方或巫术的方法,如有人病了,家人就会用纸剪成花状条纹或拉手娃娃,烧掉治病、用以招魂。而到了清代、民国时期,达斡尔族的玩具纸偶在传统巫俗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并受汉族纸扎艺术和本土桦树皮艺术的影响,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富有达斡尔民族特色的、成熟的“哈尼卡艺术”形态。

41

历史上用桦树皮做器皿曾广泛存在于北方民族当中,这些民族在北方特有的桦树皮文化发展史上,创造出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达斡尔族桦皮器物上的装饰手法与剪纸手法相似的有两种。其一是补花纹装饰法,即把剪刻好的纹样粘贴在桦皮盒盖、盒壁上并缝合,装饰好后产生浅浮雕效果,别具风格。其二是镂刻装饰法,即在平压的桦皮器物盒面上按照设计好的剪纸花纹仔细镂刻,再用红或蓝绿彩布衬托在其背面,这种“非纸”剪拼装饰形式是北方狩猎民族特有文化形式,这种装饰手法的运用,表明北方民族的审美意识已由单纯器物实用性向装饰性审美的飞跃,对后来的达斡尔族剪纸艺术及哈尼卡艺术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在达斡尔族早期,还有一种供孩子们游戏的桦树皮剪制的玩具。做法是用桦树皮薄片以剪影的方法剪出动物及人形,动物形象包括鹿、 马、牛、狍子等,在动物的鬃、尾等部位要剪出类似剪纸手法中的“打毛” 的效果,同时,动物形象都要剪出四条腿,能够立起来,人物剪出两条腿,可以骑在马、牛背上——这些非纸剪影完全出自民间,是爱美的达斡尔先族们利用桦树皮这种最廉价、最常见的材料创制的艺术品。在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也为后来的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哈尼卡纸偶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做了制作技术性、传承群体性的铺垫。 甚至,因为功能的需要,还有配合哈尼卡纸偶艺术进行综合的表现。如用彩纸、包装纸 给“哈尼卡”做被褥,用纸盒、玻璃片等什物做哈尼卡的家具,用木块、桦 树皮做小房子、院墙等。这种“哈尼卡”的玩法类似传统的“过家家”,充满生活情趣。

42

 

 

到了清代,纸张传入当地,使达斡尔族的民间剪纸和纸偶艺术伴随其生活相继产生并发展起来。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刺 绣的绣样;二是用于室内装饰的棚花、墙花和窗花;三是纸偶玩具,即哈尼卡纸偶艺术。

 

清代中期以后,达斡尔族逐渐转入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定居生活方式沿承。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布匹绸缎和纸张的传入成为必需。 加上不断受到汉、满族经济、文化的直接影响,使达斡尔族民间刺绣艺术很快发展起来,刺绣种类包括民族服饰、荷包衬垫、手套、鞋面、摇篮背枕等等。刺绣和剪纸的关系非常紧密,除图样高度一致外,其制作也是相辅相成的。

43 

“艺术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形象——民间美术往往不是由于题材的选择与技巧的高超使人赞叹,而是那种天然的情趣使人折服。” 达斡尔族哈尼卡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使人折服的“天然的情趣”,这取决于在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紧贴生活,不断吸收本土桦树皮艺术、萨满嬷嬷人造型特色以及并存互生的达斡尔族民间剪纸与刺绣。其互为生发、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活态传承,共同构筑了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精神世界而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可或缺。

(文章来源:乡home)

敖鲁古雅与中国极冷

南方的冬季比较湿冷,

内蒙古的冷却相对舒适。

23

冷极村

在中国寻冷找北,环北极圈大兴安岭北纬50度泰加林大道,根河绝对是中国最完美的冰雪+民俗+异域风情的精品地标旅游目的地。这里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这里有亚洲唯一的驯鹿种群,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这里是“中国圣诞老人”出发的地方,这里的夏季是绝佳的避暑胜地,这里的冬季还被称为“中国的冷极”。

26

根河

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冷,便是根河的特点,也因冷而闻名天下。未来之前,很多人都会望而生畏,生怕“冻死人的节奏”,可这里的冷资源却产生了“热效应”,根河的冬日银装素裹,宛若童话世界,绝对让你来有所值,永生难忘。

 28

在根河冷极村和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小伙伴们,体验到了纯正的东北大秧歌,还有专业老师“教学”,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大家与驯鹿和狍子亲密接触,好像又回到了童真时代。

34

雾凇

沿途,来自长三角的小伙伴们捂得严严实实,观赏大兴安岭的独特风光——雪松,在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在森林中与驯鹿近距离接触,感受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参与打雪仗、狗拉雪橇、马拉爬犁等冰雪活动,品尝原始风味的山间野菜,在居民家烤火墙,学习抵御极寒的小窍门,对于冰雪砌成的酒吧感到惊奇,“泼水成冰”的游戏更是让大家乐此不彼,一路自拍,一路兴奋。

 30

在最冷的时候,

去最冷的地方,

变冷为宝,

来自零下58度的问候,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冻人”。

31 32 35

 

(文章来源:内蒙古旅游局)

民俗 | 蒙古族传统节日

——那达慕 ——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11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12

13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马奶节——

14

15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燃灯节——

16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称为”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

17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 晚辈叩头,平辈请安; 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火节——

18

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今年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祭敖包——

19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麦德尔节——

20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点灯节——

21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塔克勒干节——

22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文章来源:内蒙古旅游局)

美丽的莫尔道嘎

莫尔道嘎位于我国大兴安岭腹地,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一个小镇。这里风轻云净、天空一片澄明,自然又通透。

1

道嘎镇 

 

 

2

关于莫尔道嘎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1207年铁木真回室韦祭祖时,路上生发狩猎之念,逐鹿至龙岩山顶。只见林海茫茫、云凝峰峦、霞光四射、一派吉祥。大汗此时豪气万千,又生出统一蒙古的志愿,于是一声巨吼:莫尔道嘎 (蒙语:骏马出征)!

此后,蒙古铁骑在大汗统率下鏖战草原,征西辽、攻西夏、灭畏兀,历时11年终于统一蒙古国,铁木真也被尊为成吉思汗,莫尔道嘎由此得名。

3

如果得闲能在莫尔道嘎镇上走走,会看到镇上的各家各院中的鲜花盛开,还有可爱的猎犬趴在主人的脚下歪着脑袋静静地等着晚餐,整个小镇在美景的衬托下显得宁谧、安和。

7

当夜幕降临,小镇里便热闹起来,几伙扭秧歌的老人们眉飞色舞、喜笑颜开,露天舞场歌声不断、笑声一片,街道两侧的各种特色小吃、烧烤、卖山野果的吆喝声不断,小镇溢满欢乐!

林海日出美如画

如果想看莫尔道嘎林海日出的话,最好早点起床,在龙岩山上观看是最好不过的,龙岩山顶山峰叠嶂、林涛涌动、云雾翻腾,是一幅绝好的图画。登顶看日出只要一会儿功夫就能见到一轮红日跳上远山、喷薄而出,刹时环山红光四起。随着太阳的升高、山峰的明暗、云雾的流动,千变万化般的美景瞬间形成。

5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一段话:“你确信自己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你比一切高耸的事物更高,比渺远的事物更远,你不在寻常的讲述范围之内了,你已经进入空气稀薄的另一世界……”

如遇雨后睛晨、雾罩龙岩山顶,经常会有“佛光”出现,但不管怎样莫尔道嘎林海日出的美景都会让人惊叹不已!

太平村的别样风华

6

走到莫尔道嘎太平林场更有一番独特的心情,据说太平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村,坐落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畔,也是一个以华俄裔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村。

 村里的大部分华俄后裔都是莫尔道嘎林业局的职工,他们居住的是这个民族最喜爱的木刻楞,房内宽畅、温暖、干净。 

太平村的人热情淳厚、坦诚自然、信步闲谈,外人来到这里做客时很快便会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场景中。在这里每一处建筑都充满异域风情,在这里一砖一瓦都闪烁着特有的味道。

原始林的五彩诱惑

有人说到莫尔道嘎游玩,一定要到这里的原始森林走一趟,不然就算白来。大兴安岭大森林如同一个大的调色盘多彩混杂,这里的天空更是分外的蓝,河水清澈见底。

4

果有一天,你真的来到了莫尔道嘎,一定要把小编刚刚介绍的那些美景都用心感受一遍才会不虚此行。

(文章来源于:呼伦贝尔人)

 

哈萨尔古城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这里成为其大弟拙赤·哈萨尔的封地,当年的古城就是哈萨尔的故都。额尔古纳河、根河、得耳布尔河和哈乌尔河四条河流在这地方交汇,形成奇妙的三角州,水草丰美,极为广阔壮观。对面有座名叫小孤山的高山,至今还残留着烽火台的遗迹。

古城-2

据说当年“整座城坐北朝南,分为外城、内城,城墙均为土筑。外城呈方形,城墙周长2.35公里,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城墙外有护城壕,四面设有城门,门外附设瓮城、马面,拐角处还有高大的角楼突出于墙外。内城为’干’字形,分设正门和东西城门,内有雕梁画栋的宫殿,外有硕大的影壁”。可以想象,古城当年是如何宏大秀丽,但映入我们眼前的古城,只有一圈底宽约6米,顶宽2米,高3-4米高的城墙残基,这是当年的外城墙,城墙上下都已经长满了草,和附近的草原几乎融为一体,历经近八百年风霜雨雪的肆虐,古城已不见,那曾经的繁华和喧闹,亦随岁月而去,望着横卧着的城墙残基,她几百年来一直这样坚实地站在辽远的草原上,如卧龙般悄无声息地镇守着这里,是等待着主人后代的造访,还是执着地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辉煌的业绩。

古城-1.1 

古城旁边有一个古城小村,他们在古城附近放羊、放马,说起古城,村民的脸上立即露出自豪,他们亲切的称这里为“哈萨尔亲王古城”。

城内的正北方,有一个小土坡,据说此地是曾经的宫殿,现今这里只站立着一个木桩,我看不出木桩在这里站了多少年,只见上面缠绕着许多哈达,这些哈达几乎把木桩缠满,用手扒开才可以看到,木桩上雕刻着“哈布图·哈萨尔古城遗址”几个大字,飘起的哈达在风中不停地舞动,似乎在召唤着也似乎在激励着主人的后代,仰望蓝天白云,我似乎看见那些仙去的前人,似乎看见他们一直微笑着鸟瞰古城后人几百年的历程。

古城-2.1此时夕阳西下,历经800年风雨的古城遗址悄无声息,周围的大草原也仿佛静了下来。我们如寻似找,轻轻移步,好像一切还依稀可见。城墙残基如土龙盘卧,底宽6米,顶宽2米,一般高达3到4米。护城壕绵延环绕,深深浅浅,演绎着岁月的起起伏伏。宫殿遗址处常见琉璃瓦和青砖残片,还有精美的覆盆饰件。这表明当年的金碧辉煌,可这些砖瓦、饰件是怎样运来的呢?文联的朋友告诉大家:传说一方面马拉车载,再就是每只羊驮两块砖瓦,来回游牧,硬是从北京运送到这边远的草原。不知道这传说是真是假,却可见这个马背民族的心计和毅力了。建造这样蒙古贵族的王宫和军事堡垒,谁知道用了多少平民百姓的生命与血汗!几只云鸟飞来飞去时,牧归的马群奔腾而来,蹄声惊动了远远近近的草地。遥想当年男儿战死在城外,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无数亡魂沉进了茫茫草海。这也让人想到那时强大的蒙古铁骑,不管南下还是西征,确实创造了一页最有气魄的历史。

 

“皮面”之谈——鄂温克族皮剪

“皮面”之谈——鄂温克族皮剪

皮剪是鄂温克狩猎民族古老的传承。主要用于服饰装饰。皮剪的原料是衣服和鞋子剩下的边角料,缝纫之后成为装饰;材质原料是狩猎获得的动物皮:鹿、羊、袍子等,但是现在因为价格和供应的问题,主要用仿制皮,由于仿制皮的皮比较硬,所以图案会比较粗狂。工具上主要是剪刀和刻刀。内容上主要是人物其次是牛羊,跟民族文化有关的更容易被接受。

阿玲,鄂温克族,皮剪技艺传承人。

284824030578774786 

鄂温克族的皮剪,是一种古老粗犷的手工艺制作技术。没有明确的定义、特定的工艺以及步骤。它源于狩猎民族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过去允许狩猎时,鄂温克族将狩猎带回来的动物的皮毛进过熟皮加工后做成衣服和鞋子,在剩下的边角料上剪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再用这些皮剪去装饰衣服和鞋子。

885066926758686714 

阿玲和我们介绍,皮剪的工艺十分简单。先在脑海中想好图案,再用柳条在皮上画出图案,最后用剪刀(刻刀)剪好图案。一幅皮剪就成型了。阿玲皮剪的主题大多具有本民族特色,如:萨满文化、敖包、牛、羊等。但是由于狩猎的限制,以及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冲击。皮剪在材料上收到了一定的限制,由真皮转而开始使用人工皮。从而也使得图案变得更加的粗犷。

阿玲说她对于皮剪的传承想的十分的纯粹,她不希望过多的改变,她希望能保留属于本民族最淳朴的部分,因为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2016011516470050315032_min 2016011516473664765886_min

 

 

天音·马语

374029420776444858 863976367424703064 813376572555350766 427798109740739227 289637698023367595 217559570004312138 148281581146551337信仰是什么?大概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敬畏。怀着敬畏之心,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先祖,灵魂不灭。

我想了解来自萨满的神秘。

70010006659379118

了解萨满教,起初只知道它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现在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蒙古族巴尔虎部、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北方少数民族中。

不过书本上的介绍终究还只是文字和图片,来的没有实际亲临现场震撼,这次小编途经陈巴尔虎着实领略了一次萨满文化的神秘之感。

50011889501886017 

清晨,迎着曙光小编一行人跟随当地萨满,开车深入草原,参与了一次小型的祭祀活动。这一次法事源于一匹恩格鲁的马的逝世,据说这为主人挡去灾祸,所以主人为其邀请萨满举行一次小型的法事。当我们去到现场时,马头和马蹄已经从马身分离,马身已经埋入了草原。

随后主人带着马头和马身来到了一个制高点,依次摆放好祭祀需要用的物品,萨满就开始了祭祀活动。白酒、牛奶撒向四周,饼干糖果抛向天空,面朝辽阔的草原和天空。萨满拿起口弦琴,拨弄之间,吟唱起了神秘的语言,铜铃响起,混合着风和远方传来的羊群的叫声,所见所感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浑然一体。没有太多交流,感觉一切一切保持着原始古朴的感觉,

仪式结束后,主人在祭祀的地方放下几块白石作为标记。以方便来年过来祭祀的时候寻找,主人和我们说这些石头日积月累也就变成了我们经常听说的敖包了。

421113366121899606 490820003303000217

之后,我们也和萨满聊起了他们的文化。问起为何成为萨满,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天授。据萨满说他成为萨满起于一场疾病,当时去过大小医院都不能够治愈,结果回到家中昏迷了数日之后,他就有了萨满的能力。这是一种与各种神灵直接交往的能力,他开始为患者跳神驱邪治病;为求者占卜预见未来;为死者送魂;在氏族敖包祭祀活动中通过跳神,为本氏族消除灾祸,祈求生产获得收获等等。

在萨满祭祀的过程中,他依照祭祀内容要求,会模拟各种动物或神怪,因为怕会被“死者”或“神灵”认出,他们的神帽前多用彩穗或面具遮脸,所以在祭祀现场他们的样貌多是身穿神服,腰扎铜铃,左手抓鼓,右手拿鞭,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由于此次法事是小型的法事,所以着装没有特别隆重。)

340358333260238368

谈起这次亲临萨满祭祀的感受我想说:其实无所谓你信或者不信,当我站在草原,站在蓝天绿草之间,听到口弦琴响,祈福声起,混着自然的声音,我仅仅保有的是对于生命,对于自然最崇高的敬意。

751008413969618156

483741551783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