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社区

湘西苗族蜡染中具身知识引入产品设计的路径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具身知识传承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方法,减少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失真性风险。方法 以具身知识的获取方式为出发点,对湘西苗族蜡染技艺中以“做”为核心的具身知识进行田野调研和归纳分析,对其中“数理结构—程式图案—融合创新”的“阶梯式”具身知识获取模型进行提取。再根据技艺本身的特点引入设计实验,针对不同“阶梯”内的知识组织不同的设计方法,以具身知识的传承为产品设计的基础,以具身知识的创新促进产品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了蜡染文化的自发性传播。结果 设计并制作出蜡染手工艺创新产品两个系列。结论 将具身知识的传承模式引入当下的产品设计之中,一是有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二是能有效的触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
关键词:手工艺;具身知识;蜡染;产品设计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 design method based on embodied knowledge inheritance to reduce the distortion risk caused by design interv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 innovation. Methods Mak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on the acquisition method of embodied knowledge. Extracts the “ladder” embodi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de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 -stylized patter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takes “doing” as the core in batik technology of Miao Nationality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kills themselves, the desig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design methods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in different “steps”. The inheritance of embodied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product design, and the innovation of embodied knowledge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products, and in this process, promotes the spontaneous spread of batik culture. Result Two series of innovative batik handicraft products were produce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embodied knowledge inheritance mode into the current product design, one is to promote the handicraft and its cultural heritage, the other is to effectively touch the effective product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KEY WORDS: handicraft; embodied knowledge; batik; product design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基于购买行为的文创产品消费者画像构建研究

摘要:目的 针对消费升级背景下文创产品面临的非刚需、同质化等痛点与困境,以消费者购买行为为切入点,寻求面向复杂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设计的新途径。方法 基于消费者细分理论,从“行为能力”、“目的动机”、“态度意识”3个维度观察并记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利用三维知觉图的形式对购买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并聚类。结果 以岳麓书院文创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为例,得到10个文创产品消费者类型,同时通过特征提取,完成典型消费者用户画像的构建。结论 基于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分类与画像构建,能够协助文创从业人员理解客户心理、定位消费群体、把握市场需求、合理选择新品开发的方向,创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针对性设计营销方案。
关键词:用户画像;文创产品;购买行为;消费者需求
ABSTRACT: Objective In view of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ption upgrade, the pain points and dilemmas of non-rigidity demand and homogenization faced by creative products, taking consumer’s purchasing behavior as the entry point to seek a new path of differentiated design for complex consumer groups. Metho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umer segmentation, consumer’s purchasing behavior is observed and record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behavior ability, purpose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awareness, and the data of purchasing behavior is sorted and clustered in the form of three-dimensional perceptual mapping. Result Taking the actual sales of creative products in Yuelu Academy as an example, ten types of consumer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re obtained. Through feature extra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consumer persona is completed.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umer classification and persona based on purchasing behavior can help related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customer psychology, define consumer groups, grasp market demand, reasonably select the direction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reate targeted design marketing programs to meet different types of consumers.
KEY WORDS: persona;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purchasing behavior; consumer demand
作者简介:江子馨(1996—),女,湖北天门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季铁(1972—),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研究与地域文化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专访|季铁:设计扶贫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

1

视频

ⓒ 采访: 李杰  李叶

ⓒ 受访:季铁

2

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35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发起人、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职。先后组织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全球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技术研究”、财政部文化产业专项“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2009年,在NOKIA中国研究院的支持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发起了第一期“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项目的宗旨即通过设计介入,促进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至今已坚持11年。“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丰硕的成果验证了“设计”能够达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对老百姓充满希冀的目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最大的感悟是需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季铁教授表示,“当‘精准扶贫’即将取得历史性的成功,‘美丽乡村’初见成效的时候,‘乡村振兴’把我们的视野带向远方。”

《设计》: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介入扶贫方面是否有自身地域上的特色?

季铁:我们学院的设计扶贫工作起初就是在本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展开的。2006年,我作为设计师筹建了湖南第一个非遗博物馆——大庸博物馆,同期完成了NIKE委托的亚洲文化研究项目并获得了全国室内设计大赛一等奖,在此期间我走访了湘桂黔5个少数民族的50多个非遗文化村落,行程3万公里,被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并矢志守望田野。2009年,在NOKIA中国研究院的支持下,学院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发起了第一期“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项目的宗旨即通过设计介入,促进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至今已坚持11年;2013年,湖南大学正式开展定点对口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工作,我院针对当地的花瑶文化展开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开发,发起了“花瑶花”精准扶贫与文创公益项目,至今已坚持7年,我们以湖南省通道县与隆回县作为长期的社会观察和非遗文创扶贫基地,每年再选一个具备独特自然生态环境、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做横向的生活方式、文化差异及社会创新方法比较研究。到现在为止,项目相继在重庆酉阳、四川雅安、新疆那拉提与喀什、青海玉树、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香格里拉等地成功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实践经验。

3

历届“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

《设计》:为利用工业设计提振和优化传统手工业,学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季铁:“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先后组织了来自湖南大学本校以及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15个国家的500多名师生,建设了一支包括工业设计、建筑、环保、信息、影像、传播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员组成的国际化、跨学科团队,开展实地田野调查等工作,与当地手工艺人和村民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影像纪录、原生态音乐采集、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儿童美术创作、App与互动游戏开发、知识平台搭建与电商平台孵化、国际展览等工作,建立了国际化的创新网络和文化品牌,分享和传播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项目至今总结形成了“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S-CN)”方法、特色文化产业的模块化设计、文化资源内生创意系统等工作方法,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参与式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产业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实现了良好的创新互动。

45

文化资源内生创意系统与特色文化产业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设计》:学院的“新通道”项目开展了多长时间?截至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季铁:自2009年起至今,“新通道”项目已经持续开展了11年,取得的成果包括:

(1)在精准扶贫方面,项目共筹集了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文创公益与精准扶贫”,完成7个非遗传承基地及特色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孵化完成多家农村合作社及小微企业,帮扶389名贫困户成功摘帽,支持侗族文坡村和花瑶白水洞村成功“双百分”脱贫出列。

(2)在学术科研方面,项目于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GMARK社区研究与设计奖,于2016年发表大陆第一篇国际设计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论文,2016、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和非遗扶贫第一名。

(3)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和国家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带领44个高校领导到隆回县扶贫基地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对项目予以高度评价;2017年,本项目重点支持的侗锦项目非遗传人粟田梅当选为十九大党代表,取得社会与媒体广泛关注;2018年,本项目在岳麓书院举行的成果展上,获英国安妮公主高度评价并致感谢信和皇室官网推介。2019年,通过我们团队的参与,成功地将湖南省怀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升级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

以上成果都验证了“设计”能够达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6

英国皇室安妮公主访问湖南大学并致信感谢

《设计》:“设计扶贫”项目对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否有所启发?未来会否衍生出新的项目或发展方向?

季铁:我相信学院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设计扶贫”实践经验对于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会带来很大的启发。2018年,《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面向乡村振兴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与本土文化意识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构建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创新与地域文化再生系统,形成创新型的教学实践生态系统。

未来我们将围绕着“数字文化创新”的方向,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为核心,从文化资源与核心价值、文化大数据与智能设计平台、文化体验与产业应用三个领域入手,基于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协同式、智能化的文化大数据库和智能创新设计工具与平台,探索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新形态,打造多通道、沉浸式、交互式的深度文化体验,在文化旅游、艺术展演、文博展会等领域探索内容可视化呈现和服务集成,助力打造以数字文化为中心的新业态。

《设计》:参与“设计扶贫”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季铁:近十年来,“非遗活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互动”等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都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处于不同生活条件、地域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关注到多元文化价值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通道”项目通过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工具,建立有效互动、赋能创新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参与式地促进文化传承,提升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与扩散,加强了学生的美育与劳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颇多成果,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出了500余款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连续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首届乡村振兴大赛等国内外竞赛拔得头筹,目前该项目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典型案例。

 7

“新通道”项目部分创新成果

《设计》:在您看来,设计参与扶贫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从您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您认为“设计”之于“扶贫”还可以有怎样的作为?

季铁:在很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都会出现主体偏离的问题,这大多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外部资源介入的方式不对所引起的。由于对乡村中的“人”的主体性激发不够,造成了乡村中的人成为被动改变的对象。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赋能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由于设计扶贫采取协同创新的模式,我们完全尊重当地人民的内生智慧,在尊重乡村、少数民族贫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基础上,善用“他治”、尊重“自治”、推动“共治”,同时处理好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化“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相比于其他的输入型、被动式扶贫模式来说,设计扶贫更加能够调动乡村的内生动力,参与式地促进本土文化与产业创新。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乡村文化所有者赋能,激发乡村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实现其对乡村文化的主动传承,促成文化内生性、创造性发展。

8

高校师生、海内外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同创新

 《设计》:请您谈谈在设计扶贫项目进行过程中收获的感悟以及经验教训。

季铁:面对老百姓充满希冀的目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最大的感悟是需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在地:因地制宜,发现每一块土地的“风景”,从“人文、物语、社区”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地方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振兴知识平台。在场:身体力行,以设计的力量驱动地域再生的内生动力,有效联结内外部资源,形成互动赋能、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线:民心相通,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创造更多共享与对话的机遇,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构建全球化的市场与文化传播体系。

从感怀乡愁到矢志守望,湖南大学的设计扶贫工作坚持寻找每一块土地的内生智慧,探索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在互动参与和创新的过程中,以文化科技融合和设计驱动创新小规模、差异化、分布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让乡土文化从本土走向国际,既能激励文化自信,也能丰富“中国故事”内涵。

9

目前已建成的地域文化多元数字化平台

《设计》:2020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在完成“扶贫”的任务后,学院是否还有后续的行动计划?

季铁:当“精准扶贫”即将取得历史性的成功,“美丽乡村”初见成效的时候,“乡村振兴”把我们的视野带向远方。设计扶贫工作完美收官之时,设计在乡村文化、非遗文化上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基于非遗不断适应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动态属性,随着数字化与文化大数据建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技术创新为非遗文化的创意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介入文化的研究将更加多元化,我们将开阔视野,将乡村振兴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赋能的良性循环,后续的行动计划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按照“资源再生—转型升级—创新生态”的思路探索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线、新模式和新方向,形成因地制宜的特色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路径。

(2)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全球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研究非遗的数字文化生态、活化知识体系、群智协同平台、数据进化方法、文化场景创新等,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的非遗智能创新平台与非遗文化创新生态体系。

(3)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通过对文化原型的数字计算与设计应用,挖掘中国风格经典元素数据的多源采集、融合与共享方法,建立文化元数据聚合与管理的原型数据库,开发智能文化元素引擎系统。

 

《设计》:请您分享几个参与过的成功的“设计扶贫”案例。

季铁:我将分享三个案例:

(1)“梭说”文创公益品牌

该品牌致力于将传统侗锦手工艺以新的产品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之中,通过国内外设计师与通道县当地织娘的协同创新,成功开发了90余款侗锦围巾、包袋、抱枕、茶席等产品。一方面借助线上电商平台打开销售市场,进驻淘宝、微店、京东、尤物等电商平台;另一方面开拓线下市场,积极将产品推介到国内外的重要展示平台。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下,品牌从“手工织造”转型为“数字智造”,利用全彩织锦等数字化纺织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发现新市场。目前已带动通道县侗锦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超过450名侗族织娘通过设计赋能成功脱贫致富,带着梭说产品走出侗家,走上国际舞台。

1

“梭说”的侗锦创新之路

(2)雅安“家园”系列锔瓷

该系列产品基于芒果V基金和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联合等单位发起“雅安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公益项目,利用锔瓷和金缮修补术的手工艺,搜集来自雅安地震灾区及全国各地的碎瓷片和砂器片,经切割打磨、拼接锔合,进行器型再造,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和审美意义,让其具有独具一格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既是践行绿色环保设计,也是继承非遗手工艺,更是寄托着“复生美好重塑希望”的美好愿景。2016年,于长沙岳麓书院内召开项目发布会与拍卖会,并相继在米兰国际文化创客设计展、米兰世博会湖南周和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展出,目前已在淘宝公益众筹平台上线。

13

雅安家园系列锔瓷展示及项目发布会现场

(3)花瑶手工艺教育游戏应用开发

位于湖南省隆回县的花瑶族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当地儿童缺乏非遗美育资源,学习挑花手工艺困难,缺乏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项目通过设计协同实验和创新工作坊等设计方法,深入非遗手工艺文化传承地白水洞村,探索出教育游戏应用于非遗手工艺学习的设计模型,设计了《逻辑花瑶》教辅软件、《瑶趣》桌游、《花瑶历险记》益智图书等互动式儿童教育产品,旨在通过教育游戏的方式得出新的非遗手工艺的学习方法,平衡非遗手工艺学习的功用价值和手工艺品牌的市场流通价值,创造出以花瑶非遗手工艺学习为核心的花瑶非遗手工艺教育品牌。

14

15

花瑶儿童教育游戏与益智图书

 

 

季铁:乡村振兴就是中国乡村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

9月12日,以“做美好生活的设计师”为主题的“未来契约”青年社会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活动由联合国驻华系统指导,凤凰网、碧桂园主办,青春BANG承办,力邀学界、业界精英、百位顶尖高校学子齐聚一堂,展望人类美好未来。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在会上讲述了建设美丽乡村与设计参与的关联。他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我们要思考乡村的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平衡,把乡村文化、生态资源转变为内生发展的动力。

季铁副院长强调实践,过去12年从呼伦贝尔到香格里拉,观察多样化的社区,累计拍摄了三四百个非遗传人的纪录片,记录他们的文化生态与对社区未来的愿望,也与同学们一起开展文创公益和精准扶贫工作,并把这些故事带到全球去交流。

以下为季铁讲话全文:

特别感谢清华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说到美丽乡村,我们今天并不是想说把乡村的环境已经建成什么样了,而是想介绍12年时间里,我们记录的一些美丽瞬间和思考:

第一个照片是一个乡村的舞台,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舞台,那么乡村的舞台是美丽的,她们在展示自己文化的时候是内心平衡和自信的;

第二张照片时候我们“新通道”项目发起的地方,通道县坪坦乡,是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这个乡30多年一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这个是不是美丽乡村的原型?

我们做乡村研究做得很早,早些年一直研究社区营造、社会创新,一直到乡村振兴的政策出台,这个就是中国乡村设计的解决方案。

设计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先找到美、呈现美,然后思考未来我们到底要打造什么样的乡村,谁去做?怎么做?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设计”的命题,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怎么去定义社会需求;刚才鲁老师提到设计是一种平衡手段,是一种关系协调的过程。那个乡村社区设计中最重要的“社会需求”就是保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平衡。

再一个是怎么平衡?乡村平衡的依据是什么,小乡村与大都市怎么平衡?我想只有“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依据,村民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发展的动力;

然后我们需要去理解,同一个历史阶段、同一个国家里如此多元的生活方式,这种体验、理解是也是平衡的基础;还有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政府投入、老百姓的参与度、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是我理解的需要去“平衡”的工作。

从呼伦贝尔一直到香格里拉,正好是120°,这就是我们文化扫描的范围,我们看到了社区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面对这样的不同,我们能干什么呢?

在这些美丽乡村,回忆我们过去走过的路、走过的村子、拍过的人,他们到底怎么样了,这些地方将来还会怎么样?在现有的产业状况下,工业设计到底该怎么参与,大草原上需要什么设计?建筑、生活方式、家居也好,这些问题我们在没有去之前是想不清楚的。

每年一个月的时间去下乡,一个月期间要拍40-50人,十年积累了三四百个采访纪录片,大部分是非遗传人,也有很多基础文化管理者,包括一些基层政府干部,他们对社区未来的愿望是什么?我们也在观察设计参与,农民能不能成为创新主体?非遗在原来是手工业阶段的艺术与生产方式,那么在新的智能时代会不会以新的面貌出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下乡实践的同学来说,从开始难以接受、理解到跟老百姓互动交流、再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这个过程受益匪浅。

我们当时拍过非遗传人,如今至少有四位已经离开了,我们虽然做的不太够,但是至少记录了,至少尝试过帮助每一个村子。现在湖南境内的两个国家贫困村已经脱贫出列,侗锦非遗传人成了十九大党代表,侗锦的产品已经销售全球,体现了“锦绣潇湘”的当代精神,提升了当地知名度和老百姓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为“传承和产业”而设计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注重为“幸福感”而设计:譬如把花瑶挑花的手工艺设计成手游和研修美育游戏,让小朋友去做跟本地相关非遗文化传习相关的游戏。当然这些设计没有办法和清华展厅最后的作品相比,但是我们的同学最后会看到他们的小小设计,真的可以帮助脱贫,让小朋友开心。把这些故事带到全球去,帮助更多的贫苦地区,我想这是非遗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目标。

所以我们要呈现的首先是自信。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们一直在跟踪研究,这些概念在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中国社会转型是什么,中国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工作,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农家乐”,学生需要去理解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设计过程,需要跟全球化、国际化组织的工作方法对接。到了今年,我们开始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设计、互联网和媒体的融合创新,将会是一个更有力量的创新网络。

最后我想补上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并不是要以雷厉风行的手腕,来摧残一切的个性;乃是以社会力量,来扶助困难的人发展个性。”这句话作为我们“新通道”项目的初心,一直激励着我们不畏将来、砥砺前行。谢谢!

2020“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 第五届特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暨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现场交流会成功举办

1

     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2020“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第五届特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暨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现场交流会在湖南怀化召开。来自全国4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十八洞村等基层代表共计80余人一起“告别贫困、踏上新征程”,共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创新之路。怀化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雷绍业,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卫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大学、湖南怀化经济开发区、中国民族节庆委员会主办,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京东智联云共同承办。会议包括主题演讲、三个分论坛以及现场交流等环节,全程线下会场和线上同步直播。

2▲ 嘉宾合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和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的国家扶贫日节点特殊,意义特别。会议的举办,吸引了来自特色文化产业联盟、高校非遗(文创)扶贫联盟、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等全国各地的文化、设计、教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深入研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的路径,共同思考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3▲ 活动现场

开幕式

      开幕式上,怀化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雷绍业向莅临论坛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地欢迎。他指出,怀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丰富的各类特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怀化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的新支撑、新动能。怀化将以这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做强做大做优怀化的文化产业。

4▲ 雷绍业市长致辞

      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与湖南大学保持着深度合作。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卫斌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学校定点扶贫的实践经验和高校“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的由来,并代表联盟向现场的兄弟高校和专家学者发出倡议和邀请。他强调要集聚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联手打造高校非遗(文创)扶贫新品牌,推动建立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与创新平台,共同为决胜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5▲ 汪卫斌副校长致辞 6▲ 怀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浩然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范建华,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教授范玉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傅才武,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等专家在会上分别就文旅融合、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域振兴等话题发表了现场(视频)主旨演讲。现场精彩不断,学术氛围浓郁。

7▲ 熊澄宇院士演讲:《关于文旅融合的若干思考》 8▲ 陈文玲副主任线上演讲:《脱贫攻坚的文化担当》 9▲ 范建华教授演讲:《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走反贫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 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线上演讲 11▲ 范玉刚教授演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价值阐释》 12▲ 傅才武教授线上演讲:《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 13▲ 季铁教授演讲:《为地域振兴而设计》

       精彩的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还举行了圆桌对话、优秀论文分论坛、设计非遗线上分论坛、告别贫困奔小康经验交流分论坛,宣读“中华小康鼎”倡议书、国家线装书局出版《小康赋文集》签约仪式等活动。

圆桌对话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文艺学教授金元浦的主持下,十八洞村代表隆吉龙,中央组织部干部局原副局长刘晔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曹三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贵州省文旅厅文物处处长丁凤鸣,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程智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王长寿等七位嘉宾同台对话,结合扶贫、脱贫的亲身经历,围绕脱贫攻坚的经验、产业与文化融合、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角色等话题畅所欲言,为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14▲ 圆桌对话现场 15▲ 金元浦教授主持圆桌对话

优秀论文分论坛

       优秀论文分论坛的主持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吴锋,点评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高端智库文创中心主任王岸柳和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赵东。专家学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脱贫村空间再生产研究》、《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升级与突围》等优秀论文做了讨论与点评。

16▲ 优秀论文分论坛现场

 

设计非遗线上分论坛

       设计非遗线上分论坛的主持人是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程智力,点评专家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陈江。学者们围绕设计学、非文化遗产研究、乡村产业振兴等主题各抒己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朵朵以《为发展而设计:能力方法视角下的乡村手工艺振兴》为题,结合“能力方法”的相关理论,以湖南大学“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为例,讲述了从手工艺人的内部能力激发及外部能力建设、以及运用新技术进行“能力敏感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设计创新激发手工艺人能动性,赋权于当地人的过程。

17▲ 设计非遗线上分论坛现场 18▲ 嘉宾们正在参观中意(怀化)设计创新中心、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

告别贫困奔小康经验交流分论坛

       告别贫困奔小康经验交流分论坛主持人是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曹三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一带一路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边大志、贵州省文旅厅文物处处长丁凤鸣,教育部行指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景谷艺术创始人张景林,秀山村代表王弘、十八洞村代表隆吉龙等。

19▲ 告别贫困奔小康经验交流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

        学术交流结束后,原文化部产业司巡视员施俊玲主持了本次大会的闭幕式。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齐勇锋作了会议总结报告;湖南怀化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熊智勇宣布了优秀论文的获奖名单;金元浦宣读了“小康鼎”倡议书,倡导全球华人携手同圆“千年小康梦”,共铸“中华小康鼎”。

20▲ 齐勇锋教授作会议总结报告 21▲ 熊智勇书记宣布优秀论文的获奖名单 22▲ 金元浦教授宣读“小康鼎”倡议书

       闭幕式上,国家新闻与出版总局线装书局社长王利明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齐勇锋举行了出版《小康赋文集》的签约仪式;教育部行指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景谷艺术创始人张景林向十八洞村捐赠了五谷画;中国文化月刊主任郑蕾捐赠了五百套学术刊物。最后,本次2020“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第五届特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暨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现场交流会在怀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国宇的致辞中圆满结束。23▲ 《小康赋文集》现场签约仪式 24▲ 捐赠五谷画 25▲ 捐赠学术刊物 26▲ 罗国宇部长致辞

湖南大学“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基地调研

       10月18日,与会代表在会议结束后,还前往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湖南大学“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基地实地考察交流。

       在中共通道县委副书记陈飞庭,通道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龙章义,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的陪同下,与会代表走访了通道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坪坦乡皇都村,考察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国家级星创天地、湖南省科普基地)和“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基地。

27▲ 考察中国侗锦传承基地 28 29▲ 走访通道牙屯堡镇文坡村、皇都村 30▲ 考察“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基地 31▲ 与会人员合影

2020“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即将开营

2009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启动了第一期夏令营,十年的沉淀,我们在非遗社区、精准扶贫等社会创新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向乡村振兴,我们将更关注数字化、网络化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机遇,研究非遗在全球化、智能化引领下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今年的夏令营将围绕“数字文化创新”与“可持续生态”两个主题展开。

1

“新通道”往届项目成果集

- 1 -

数字文化创新

目标:研究智能时代的文化大数据结构、文化核心要素体系、文化基因符号分析方法,探索文化形态的转化方式、文化与科技体验、文化计算与智能设计方法。 

前期工作:

在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是工作基础。团队已经在暑期完成了国内外扫描设备的实际测试、校准操作、模型数据、后期软件算法、彩色纹理贴图质量和最终三维成像效果的比较选型和培训工作,并与三维扫描技术研发公司针对当前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2

3

三维扫描培训

完成扫描培训后,项目团队自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在怀化五溪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心、天台山民俗博物馆、以及花瑶地区开展了田野调研与数据采集工作,主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服装、陶瓷、竹编、漆器等物件开展了三维模型数据及图像数据采集。

4

 激光扫描并后期贴图的天王像

5

 全彩扫描传统服饰

6

7

少数民族服饰

同时,为深入理解“数字纺织”背景下的产业升级需求,团队走访了浙江多家纺织与面料工厂,深入了解纺织行业的设计需求、软件技术、流程管理现状。

8

在柯桥、许村等地考察纺织行业

“digital textile”工作坊

本期工作坊将依据中国传统服饰、纺织工艺、纹饰图案中的智慧与内涵,探索智能化背景下纺织品设计与应用的行业升级需求,例如,传统纹饰到现代面料的图案设计转化方法、面料的应用场景创新、基于传统纺织的智能设计方法、面料智能管理与推送系统设计等。本期夏令营将集合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供应链管理、计算机与大数据分析等专业的师生共同展开。

时间:2020年8月27日至9月6日

地点: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

本期导师介绍

1

季铁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MFA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分委会委员、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信部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2035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等职。

2

刘芳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委会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子课题,国防预研项目。在边缘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存储、分布式系统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性成果。

3

肖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完成主持的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完成手机游戏/AR/VR等多项横向项目。

4

王罗

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可持续设计、消费者行为学、时尚设计营销等。2016-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从事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博士在读期间参加多项重大横向纵向课题。现任《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期刊审稿人。

5

郭寅曼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后,硕士毕业于美国视觉艺术学院,主研社会创新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思维,长期从事非遗文化与设计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参与DRS、DMI等国际设计会议并宣读论文。

 

- 2 -

可持续生态

 

目标:1  生态资源产业开发过程中的设计系统构建:通过社会调研与现场考察,研究生态资源在产业环境及社区周边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如何通过生态科技融合的方式践行“两山理论”,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形成独特高效的资源生态化开发技术方案。2  生态建筑与环境中的交互行为与能源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调研及现场考察,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计算技术,对生态社区及大型建筑区域能耗关键影响因素辨识、用户行为节能潜力评估、区域能源需求预测、能耗基准确定和用能评价,以及监测结果显示系统建设和示范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生态社区能源系统的科学监测、显示、分析和智能管理。

 

前期工作:

1  生态资源产业开发过程中的设计系统构建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资源分布,项目团队对怀化现有资源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对资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从时间、空间和资源等维度开展生态资源产业的设计系统构建技术(重构技术)。

6

项目团队现场调研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造成的破坏,研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具体技术应用,实现资源生态化的设计系统构建。

7

通过对资源生产系统的调研分析,探索资源生产工艺设计及生产运营管理的工业设计问题,研究资源高效加工及资源环保开发技术。

2  生态建筑与环境中的交互行为与能源可视化分析方法

生态社区主要包括已有生态社区和新建生态社区。就已有生态社区而言,为了帮助政府/电网管理人员和建筑运行人员等了解单体建筑全年逐时负荷和社区建筑群的累加整体负荷特征,从而对生态能源生产、使用和储存等进行相应操作,同时帮助评估采用不同高效节能技术和实施行为反馈节能的效果,有必要在建立生态社区能源及大型建筑区域能耗需求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能耗需求进行准确预测。就新建生态社区而言,设计过程中需要在缺乏详细建筑信息的规划阶段,对生态社区建筑群总能耗需求(如冷热负荷等)进行较为准确地预测,以进一步指导能源规划、方案设计和设备选用等。

项目团队对怀化现有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怀化市周边生态建筑与文旅项目进行了初步调研。

8

工作坊目标

在调研基础上,项目团队将基于已有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研究积累(如校园能耗监管平台等),结合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技术导则,进一步开发生态社区能源及大型建筑区域能耗监控、显示、分析及智能管理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

时间:2020年8月27日至9月6日

地点:湖南省怀化市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

本期导师介绍

a

刘永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63计划领域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三一集团研究总院常务院长。主持参加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个人累计申请专利31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b

俞准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Concordia大学。承担及参与30余项国际国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际上首次将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引入并成功应用于建筑节能领域,相应系列论文被SCI引用逾700次。2017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2017、2018年连续获湖南大学教学优秀奖。

c

张军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欧盟LeNS可持续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联合发起人。致力于“服务系统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与创新设计”等设计研究和实践。与国际院校共同承担欧盟Erasmus+和designBIRCS+等国际合作设计研究项目,同时担任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华为、TCL、腾讯、美的、三一重工等企业进行设计研究与产品开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