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头条文章
协同设计——产品组
来自6个国家,专业涉及产品、时装、交互、平面、建筑设计及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各领域的45名志愿者,被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影像设计、社会学研究四个小组。采用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非结构性访谈、焦点小组访谈、乡村快速评估(PRA)、社会影响分析(SIA)等方法进行社会需求的系统梳理,为当地文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模式的结合进言献策。本次工作营中,基于系统研究基础上所创造的大部分创意设计成果将直接转化成可量产的商品,投入生产与销售,就地带动当地人就业与增收。
产品组
产品组利用花瑶当地独特的文化、自然资源,如独具特色的花瑶挑花技艺、竹木资源、金银花、富硒大米等,与现代创意设计相结合,邀请当地挑花能手和有手艺的工匠共同参与设计过程,激发在地居民的创造能力和生活热情,让设计更接地气。最终协作生成了竹木产品、纺织产品、图案及包装三个方面的设计。
在将本地化及全球化观念带入民族文化再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设计师的角度去挖掘当地具有价值的文化符号,用设计去做本地化的事情,利用当地丰富的各种资源为本土文化、服务和生产发展做设计;同时唤醒本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意识,强化地域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通过田野考查、实地观察与用户访谈,搜集整理了当地衣食住行、物与非物、形色材等方方面面的素材,充分了解与挖掘当地生活形态、生产与消费方式的需求,归纳总结成本土设计知识系统的资源库,凝炼成四个关键字:
形:形式、散落当地的公共造型,在地方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通用。如从地形地貌中提取的轮廓,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建筑或器物的造型,体现民族精神与信仰的典型图腾和符号等。
材:材料,源于当地资源丰富或应用较为广泛的自然材料,强调当地居民根据各种材料的不同质感、特点和性能的合理利用。如竹材、木材和石材等。
艺:技艺,源自本土并传承当代的手工工艺,能够体现当地人审美情趣的装饰物以及由当地人崇拜、礼祭活动而衍生的民间艺术。
色:色彩,当地人崇尚与惯用的色彩,以及生活饰物中常用的色彩搭配。如衣着习俗,常见刺绣与织锦的配色习惯,建筑涂漆的典型色彩等。
乡村社区研究

社会学组
社会学组运用农村社会学,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7月14日-25日通过访谈花瑶典型村落的关键人物,以及对自然风光、社会发展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花瑶聚集区文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模式的结合。关键人物的选取考虑到老、中、青不同年龄层,同时涉及到不同职业类型,如挑花织娘、呜哇山歌代表人物、政府文化工作人员、村落前领导及现领导、花瑶研究专家、普通老百姓等。并用影像、文字图示等方式来展示最终研究成果,从而成为其他组别产业研究与产品设计的基础。

访谈对象
为了实现花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流传,我们重点收集了如下资料:在田野调查期间所得到的采访笔记和记录;现在能收集到的有关花瑶民族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呜哇山歌和花瑶山歌;已经公开发表过的各类论文、文章和书籍等。在以上基础上全方位了解花瑶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宗教等,并总结整理出花瑶地区最具特色的七项文化特征:精美的挑花及服饰、高亢的呜哇山歌、圣洁疯狂的婚俗、隆重的三大节日、神秘的梅山文化、频频迁徙的过山瑶、丰富多彩的生活造物以及高质美艳的金银花和大气又奇异的景观。
花瑶地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信息网络方面,花瑶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网络和手机信号,对当地人获取外界知识和与远方家人沟通造成了不便。也给爱分享照片和心得的游客带来了一定的遗憾。第二方面是汉文明对花瑶传统的渗透和改造,在已然现代化与西化的现代社会中,始终保持自身的传统已经变得不现实。去外面打工的花瑶人越来越多,穿传统服饰,过传统生活的花瑶人也越来越少了。第三个方面是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村落环境与设施、民众参与程度和整体保护的大局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在产业方面,社会学组走访了以木桶行业发家,走品牌电商路线的“百山洁具有限公司”。该公司从2005年成立,到2015年已有5500万总资产。其总经理罗友清坦言他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另外采访的小型木家具加工厂和手工造皮纸作坊则提出线上营销和设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对现有产业的调研,我们得出“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进而催生第二产业”的未来产业总体规划。即通过花瑶地区的安全农业带动旅游业,从而催生出储存、加工运输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凭借文化优势和资源特点,以最小的成本融入全球化的商业与社会关系网络,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林业深加工等有地域特征的产业,建立基于网络的交易与传播平台,增加就业机会。
对于可能的未来产业,我们也抛砖引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皮纸设计与灯具的结合;金银花与肥皂、茶叶的结合;特色农产品行业,如茶油,富硒米,腊肉,梅子酒等;以淘宝热销农产品品牌“云上古村”为例的农产品品牌设计;通过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的APP,把当地的风景,农家乐,饮食,手工艺人整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的推广,从而促进对当地文化的宣传。

金银花与茶的结合

金银花与肥皂的结合
一路酉歌
山歌溯源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土家族人常被眼前的自然景致或社会现象所感染所触动。在生产劳动中、在闲暇娱乐之余,即兴而歌,随口而唱,常用直白、俚俗的歌声来传情达意。
正因为土家族生活在这一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其历史发展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艺术传统、语言等必然反映到土家山歌之中,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歌曲,由此形成独特的题材特色。
重庆市乌江流域的土家山歌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所体现的粗犷豪放、低沉婉转、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是土家山歌独特的音乐风格。
山歌的内容与形式
重庆乌江流域土家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彰显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色彩。
一是生产劳作有关的民歌,劳动歌是伴随土家人从事繁重的集体劳动时所喊唱的一种民歌,曲调高亢悠扬激情奔放,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形式,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歌曲。如船工号子,它是重庆少数民族民众坚强和乐观精神的形象体现。音调或铿锵,或高昂,节奏或紧凑,或平稳;歌词内容直白表现生活,语言直白。不含蓄隐晦,因为艰苦的集体劳动需要人们齐心协力,推动前进。
二是与生活爱情有关的民歌。山歌是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民族价值构建的载体和表意方式在重庆少数民族的山歌中,情歌是最主要的内容。
三是与乡土民俗相关的民歌。在重庆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习俗性的歌曲主要有梯玛神歌 哭嫁歌、摆手歌、孝歌。如土家姑娘在结婚前都要哭嫁,长则几月半月,短则三五天,出嫁前夜哭的最为隆重。
具体内容表现为:
(1)劳动歌——反映渔猎、采集、农业等劳动生活内容,是最早产生的山歌样式之一,主要由劳动号子和砍柴歌,在重庆乌江土家流域土家族山寨,尤其以乌江船工号子名气最大。
(2)梯玛歌——以神灵为歌唱对象的一种山歌。其想象丰富,格调神奇,由土家族语言时代相传演唱,或以汉字记音方式世代传承,充满神秘性,通常在集体祭祀活动的摆手活动中演唱。梯玛神歌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多彩,演唱内容随梯玛主持的巫祀活动的性质而定。如祭亡人时就唱“送亡人歌”;赶鬼驱邪就唱“解邪歌”;求子、消灾、招魂时唱“还愿歌”。
(3)时政歌——反映阶级社会激化与矛盾,体现人民苦难的一种山歌。土家族时政歌产生较晚,是土家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
(4)情歌——真实反映土家族人民爱情生活,全面展示青年男女在整个恋爱生活中丰富情感世界的一种山歌。土家山歌充满激情,爱意缠绵,青年男女,人人喜爱。
(5)习俗仪式歌——反映土家族居民有关习俗礼仪的一种山歌。重庆乌江流域土家族居民的习俗礼仪非常丰富,各种习俗层出不穷,色彩独特。①草锣鼓歌。草锣鼓歌是一种与求神灵保佑劳动仪式习俗紧密结合的色彩独特的土家长篇劳动歌。它是由最初的驱兽、娱神为目的,演变至今,主要体现鼓舞生产、传播劳动知识、调节劳动心情的娱人作用。②丧歌,有叫孝歌。土家族认为老人去世是“顺头路”、“白喜事”可喜可贺,故习俗仪式十分独特。③哭嫁歌。据研究,哭嫁歌应兴盛于“改土归流”之后。其内容主要是抒发留恋亲情、感伤别离,对封建制度的怨愤之情,对封建买卖婚姻的控诉之情。土家族男女结婚前, 女方必须哭嫁,由此便产生了“哭嫁歌”。哭嫁歌在表现内容上程序性很强,由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友、骂媒人、哭席、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上轿等环节组成。④上梁歌。上梁歌是土家人修建房子时所唱的歌。⑤狩猎歌。土家人以前打猎时,都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求神保佑打猎安全和猎物丰盛。
按形式分类:
(1)自娱型山歌。自娱型山歌类似自言自语,不一定要有听众,目的是消遣自娱。
(2)调笑型山歌。调笑型山歌大多是对异性的调侃、调情、挑逗,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都表现土家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真诚和执着的追求,歌词含蓄,情真意切,一般是男子占主动地位。
(3)调剂型山歌。调剂型山歌是土家人在劳动过程中感觉疲劳、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所唱,目的是调剂劳逸、振作精神,调动和激发劳动积极性,或在郁闷寂寞时为放松紧张情绪所唱。
(4)对唱型山歌。对唱型山歌又叫问答歌、盘歌,以“对”为主,一问一答,讲究“说得赢问得输”,这类山歌的突出特征是融谜语入歌中,故土家人有“盘根生”之说,即刨根问底的意思。
楠木薅草号子
楠木乡位于酉阳县城西南角,楠木薅草号子,是土家山民们在薅草时唱的歌谣。它以二人敲锣鼓给薅草人提劲,以此提高薅草效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歌种,流传1000多年。
黑水栽秧锣鼓
栽秧锣鼓它唱于栽秧季节,由两位歌师一人持锣,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锣鼓填充过门。栽秧的人刚下田时,歌师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歌师便随着人群进入田中,面对栽秧人打唱,调式为徵调式,歌词大部分选自古书、古戏。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和杂念,让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木叶情歌
木叶情歌是一种用木叶吹奏出来的音乐,是一首情歌,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真诚和勇敢追求的精神。在土家族集中聚居地武陵山腹地,竹笛、木叶、咚咚喹,信手拈来都是土家青年弄乐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