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赛汗塔拉的天籁之音

WechatIMG416

赛汗塔拉——美丽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的人对大地的热爱,总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穿着、舞蹈、歌唱…

 

阿达17岁学习马头琴,2007年开始学习呼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就学,后去蒙古国攻读研究生。

 

我们听到他的呼麦时,都震撼于其如乐器般的喉音。像孤岭野狼的嗥叫,又像原野公牛的低哞;像风中孩童的唿哨,又像庙宇僧人的吟唱;似草原辽阔,如瀚海深沉…多神奇!这居然是从喉咙发出的人声!可是人怎么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呢?

 WechatIMG417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hooloin choor)”,在蒙语里,“浩林”指喉咙,“潮尔”指和声。19世纪80年代以前,内蒙还没有“呼麦”这一说法,当时的人们用这个名字来形容那种“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的歌唱手段。纯粹用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这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呼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左传》所记录的“柩有声如牛”就是指的低音呼麦。古有诗人繁钦在《与魏文帝笺》中赞其为“喉啭引声,与笳同音”的歌唱艺术。

 

呼麦有6种发声方式:唇音呼麦、喉腔呼麦、胸腔呼麦、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和舌尖呼麦。从音效上分为6类:哨音呼麦、基音呼麦、变化基音呼麦、超低音呼麦、弹击性呼麦和波浪形呼麦。歌唱题材大体有3类:歌颂美丽风光的、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形象的、赞美骏马和草原的。至今呼麦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扎根在草原,咏唱自然。

 WechatIMG418

 

听着阿达的呼麦,我感到十分安宁,驱走了内心的喧嚣,开阔了眼前的视野,这便是草原音乐的魅力所在。如若在匆匆前行的路途中感到疲惫,不妨放慢脚步;如若在寻找方向时感到迷惘,不如聆听来自塔拉的天籁,回望初心。

 

他们的歌,唱哭了羊

 

草原音乐不仅仅拥有悠扬变幻的音色,也涵括着淳朴敦厚的灵魂。

 

陶德赛汗是一名自由音乐人,之前六年在呼伦贝尔市做音乐工作室时,发觉来录制民歌的人当中,竟然没有巴尔虎人来唱自己的民歌,而巴尔虎民歌保守估计就有几百首,陶德赛汗不愿让当地特色的民歌就这样逐渐消失,于是他决定归乡研究自己民族的民歌。2015年,陶德赛汗回陈巴尔虎旗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将只有族中老人才会的,仅通过口口相传的民歌记录下来,并编辑曲谱和歌词,至今已经收藏整理了一百多首巴尔虎的民歌。

WechatIMG419

陶德赛汗在介绍民歌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本民族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如此执着不悔?直到他给我们演奏了一首民谣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那是一首“把羊唱哭了的民歌”:托依格。“托依格”是陈巴尔虎当地牧民为母羊所唱的歌,又叫“劝奶歌”。陶德赛汗给我们讲述了这首民歌背后的故事:以前牧民在春天接羔子的时期,雪非常大,母羊在此期间产奶稀少,遂会抛弃羊羔,不再哺育,于是牧民的老人会在母羊身旁将这首“托依格”缓缓吟唱,歌词里诉说着母羊为什么不要羊羔的伤怀。母羊听后竟然掉下了眼泪,于是又带走了自己的小羊并悉心照料。曲子哀婉而动听,如同佛教音乐一般能感化动物、人类的心灵,它倾注的质朴愿景,指引着万物向善。这首歌小段非常多,只有陈巴尔虎旗有这首歌的歌词。“托依格”饱含的是陈巴尔虎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敬,和对萨满的信仰。

 WechatIMG420

陶德赛汗告诉我们,巴尔虎也有关于骆驼、牛的歌曲,旋律和歌词不尽相同。在陈巴尔虎人心中,牛、羊、马、骆驼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伴侣,他们尊敬世间万物的生命,就如同萨满所信奉的自然一般。陶德赛汗还提到,他正在申报的民歌“靴子”:歌词表达了陈巴尔虎旗已婚女性的勤劳,细心,手巧,并提及了靴子的制作工艺和方法。

 

从一首普通的民歌能追溯到历史的足迹、洞悉到民族的信仰、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这正是巴尔虎民歌的价值所在。你说生活枯燥乏味?可还有什么比平凡的真挚更值得追寻……

 

音乐收场,我们带着草原传唱的余韵,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