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季铁:设计扶贫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

1

视频

ⓒ 采访: 李杰  李叶

ⓒ 受访:季铁

2

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35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发起人、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职。先后组织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全球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技术研究”、财政部文化产业专项“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2009年,在NOKIA中国研究院的支持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发起了第一期“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项目的宗旨即通过设计介入,促进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至今已坚持11年。“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丰硕的成果验证了“设计”能够达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对老百姓充满希冀的目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最大的感悟是需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季铁教授表示,“当‘精准扶贫’即将取得历史性的成功,‘美丽乡村’初见成效的时候,‘乡村振兴’把我们的视野带向远方。”

《设计》: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介入扶贫方面是否有自身地域上的特色?

季铁:我们学院的设计扶贫工作起初就是在本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展开的。2006年,我作为设计师筹建了湖南第一个非遗博物馆——大庸博物馆,同期完成了NIKE委托的亚洲文化研究项目并获得了全国室内设计大赛一等奖,在此期间我走访了湘桂黔5个少数民族的50多个非遗文化村落,行程3万公里,被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并矢志守望田野。2009年,在NOKIA中国研究院的支持下,学院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发起了第一期“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项目的宗旨即通过设计介入,促进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至今已坚持11年;2013年,湖南大学正式开展定点对口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工作,我院针对当地的花瑶文化展开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开发,发起了“花瑶花”精准扶贫与文创公益项目,至今已坚持7年,我们以湖南省通道县与隆回县作为长期的社会观察和非遗文创扶贫基地,每年再选一个具备独特自然生态环境、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做横向的生活方式、文化差异及社会创新方法比较研究。到现在为止,项目相继在重庆酉阳、四川雅安、新疆那拉提与喀什、青海玉树、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香格里拉等地成功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实践经验。

3

历届“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

《设计》:为利用工业设计提振和优化传统手工业,学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季铁:“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先后组织了来自湖南大学本校以及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等15个国家的500多名师生,建设了一支包括工业设计、建筑、环保、信息、影像、传播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员组成的国际化、跨学科团队,开展实地田野调查等工作,与当地手工艺人和村民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影像纪录、原生态音乐采集、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儿童美术创作、App与互动游戏开发、知识平台搭建与电商平台孵化、国际展览等工作,建立了国际化的创新网络和文化品牌,分享和传播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项目至今总结形成了“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S-CN)”方法、特色文化产业的模块化设计、文化资源内生创意系统等工作方法,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参与式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产业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实现了良好的创新互动。

45

文化资源内生创意系统与特色文化产业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设计》:学院的“新通道”项目开展了多长时间?截至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季铁:自2009年起至今,“新通道”项目已经持续开展了11年,取得的成果包括:

(1)在精准扶贫方面,项目共筹集了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文创公益与精准扶贫”,完成7个非遗传承基地及特色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孵化完成多家农村合作社及小微企业,帮扶389名贫困户成功摘帽,支持侗族文坡村和花瑶白水洞村成功“双百分”脱贫出列。

(2)在学术科研方面,项目于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GMARK社区研究与设计奖,于2016年发表大陆第一篇国际设计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论文,2016、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和非遗扶贫第一名。

(3)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和国家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带领44个高校领导到隆回县扶贫基地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对项目予以高度评价;2017年,本项目重点支持的侗锦项目非遗传人粟田梅当选为十九大党代表,取得社会与媒体广泛关注;2018年,本项目在岳麓书院举行的成果展上,获英国安妮公主高度评价并致感谢信和皇室官网推介。2019年,通过我们团队的参与,成功地将湖南省怀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升级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

以上成果都验证了“设计”能够达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以及“精神、经济”双扶贫的目标,推动发展不平衡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6

英国皇室安妮公主访问湖南大学并致信感谢

《设计》:“设计扶贫”项目对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否有所启发?未来会否衍生出新的项目或发展方向?

季铁:我相信学院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设计扶贫”实践经验对于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会带来很大的启发。2018年,《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面向乡村振兴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与本土文化意识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构建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创新与地域文化再生系统,形成创新型的教学实践生态系统。

未来我们将围绕着“数字文化创新”的方向,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为核心,从文化资源与核心价值、文化大数据与智能设计平台、文化体验与产业应用三个领域入手,基于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协同式、智能化的文化大数据库和智能创新设计工具与平台,探索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新形态,打造多通道、沉浸式、交互式的深度文化体验,在文化旅游、艺术展演、文博展会等领域探索内容可视化呈现和服务集成,助力打造以数字文化为中心的新业态。

《设计》:参与“设计扶贫”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季铁:近十年来,“非遗活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互动”等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都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处于不同生活条件、地域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关注到多元文化价值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通道”项目通过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工具,建立有效互动、赋能创新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参与式地促进文化传承,提升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与扩散,加强了学生的美育与劳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颇多成果,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出了500余款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连续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首届乡村振兴大赛等国内外竞赛拔得头筹,目前该项目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典型案例。

 7

“新通道”项目部分创新成果

《设计》:在您看来,设计参与扶贫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从您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您认为“设计”之于“扶贫”还可以有怎样的作为?

季铁:在很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都会出现主体偏离的问题,这大多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外部资源介入的方式不对所引起的。由于对乡村中的“人”的主体性激发不够,造成了乡村中的人成为被动改变的对象。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赋能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由于设计扶贫采取协同创新的模式,我们完全尊重当地人民的内生智慧,在尊重乡村、少数民族贫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基础上,善用“他治”、尊重“自治”、推动“共治”,同时处理好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化“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相比于其他的输入型、被动式扶贫模式来说,设计扶贫更加能够调动乡村的内生动力,参与式地促进本土文化与产业创新。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乡村文化所有者赋能,激发乡村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实现其对乡村文化的主动传承,促成文化内生性、创造性发展。

8

高校师生、海内外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同创新

 《设计》:请您谈谈在设计扶贫项目进行过程中收获的感悟以及经验教训。

季铁:面对老百姓充满希冀的目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最大的感悟是需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在地:因地制宜,发现每一块土地的“风景”,从“人文、物语、社区”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地方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振兴知识平台。在场:身体力行,以设计的力量驱动地域再生的内生动力,有效联结内外部资源,形成互动赋能、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线:民心相通,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创造更多共享与对话的机遇,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构建全球化的市场与文化传播体系。

从感怀乡愁到矢志守望,湖南大学的设计扶贫工作坚持寻找每一块土地的内生智慧,探索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在互动参与和创新的过程中,以文化科技融合和设计驱动创新小规模、差异化、分布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让乡土文化从本土走向国际,既能激励文化自信,也能丰富“中国故事”内涵。

9

目前已建成的地域文化多元数字化平台

《设计》:2020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在完成“扶贫”的任务后,学院是否还有后续的行动计划?

季铁:当“精准扶贫”即将取得历史性的成功,“美丽乡村”初见成效的时候,“乡村振兴”把我们的视野带向远方。设计扶贫工作完美收官之时,设计在乡村文化、非遗文化上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基于非遗不断适应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动态属性,随着数字化与文化大数据建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技术创新为非遗文化的创意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介入文化的研究将更加多元化,我们将开阔视野,将乡村振兴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赋能的良性循环,后续的行动计划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按照“资源再生—转型升级—创新生态”的思路探索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线、新模式和新方向,形成因地制宜的特色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路径。

(2)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全球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研究非遗的数字文化生态、活化知识体系、群智协同平台、数据进化方法、文化场景创新等,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的非遗智能创新平台与非遗文化创新生态体系。

(3)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通过对文化原型的数字计算与设计应用,挖掘中国风格经典元素数据的多源采集、融合与共享方法,建立文化元数据聚合与管理的原型数据库,开发智能文化元素引擎系统。

 

《设计》:请您分享几个参与过的成功的“设计扶贫”案例。

季铁:我将分享三个案例:

(1)“梭说”文创公益品牌

该品牌致力于将传统侗锦手工艺以新的产品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之中,通过国内外设计师与通道县当地织娘的协同创新,成功开发了90余款侗锦围巾、包袋、抱枕、茶席等产品。一方面借助线上电商平台打开销售市场,进驻淘宝、微店、京东、尤物等电商平台;另一方面开拓线下市场,积极将产品推介到国内外的重要展示平台。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下,品牌从“手工织造”转型为“数字智造”,利用全彩织锦等数字化纺织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发现新市场。目前已带动通道县侗锦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超过450名侗族织娘通过设计赋能成功脱贫致富,带着梭说产品走出侗家,走上国际舞台。

1

“梭说”的侗锦创新之路

(2)雅安“家园”系列锔瓷

该系列产品基于芒果V基金和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联合等单位发起“雅安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公益项目,利用锔瓷和金缮修补术的手工艺,搜集来自雅安地震灾区及全国各地的碎瓷片和砂器片,经切割打磨、拼接锔合,进行器型再造,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和审美意义,让其具有独具一格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既是践行绿色环保设计,也是继承非遗手工艺,更是寄托着“复生美好重塑希望”的美好愿景。2016年,于长沙岳麓书院内召开项目发布会与拍卖会,并相继在米兰国际文化创客设计展、米兰世博会湖南周和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展出,目前已在淘宝公益众筹平台上线。

13

雅安家园系列锔瓷展示及项目发布会现场

(3)花瑶手工艺教育游戏应用开发

位于湖南省隆回县的花瑶族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当地儿童缺乏非遗美育资源,学习挑花手工艺困难,缺乏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项目通过设计协同实验和创新工作坊等设计方法,深入非遗手工艺文化传承地白水洞村,探索出教育游戏应用于非遗手工艺学习的设计模型,设计了《逻辑花瑶》教辅软件、《瑶趣》桌游、《花瑶历险记》益智图书等互动式儿童教育产品,旨在通过教育游戏的方式得出新的非遗手工艺的学习方法,平衡非遗手工艺学习的功用价值和手工艺品牌的市场流通价值,创造出以花瑶非遗手工艺学习为核心的花瑶非遗手工艺教育品牌。

14

15

花瑶儿童教育游戏与益智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