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起源,发展与现状

阳戏起源

阳戏的起源
阳戏的出现,与可上溯至殷商乃至上古的傩戏密不可分,是傩戏的变种和发展。一般认为,重庆酉阳的阳戏源于唐朝,创始人为冉发兴、陈法林等。阳戏最初的表演目的是为了纪念武圣关羽,以借此来弘扬忠义孝悌的封建思想,后来则多是人们为祈福、祈愿而邀请的表演。它既是祈求吉祥如意、驱除瘟疫的愿戏,又是生儿育女、建造新房、老人寿辰、红白喜事、节日佳期,个人义演或民间公演的班子戏。演出时戴各色人物的面具,有红脸壳、黑脸壳、牛头壳、马面壳等。演出者穿上彩衣彩裙,手执道具,戴上脸壳,伴随着胡琴、竹板、锣、鼓等乐器进行演唱,并与舞台、步伐、身段、指抓相互呼应。演出者均为男性,阳戏中“小姐”、“丫鬟”等角色也均由男性反串出演。

_MG_3463

阳戏的发展与现状
五六十年前,酉阳曾经有阳戏班子(白马堂)48个,可谓盛极一时,每逢有红白喜事时,每家每户都会邀请戏班上演阳戏。现今,酉阳只有6-7个戏班勉强支撑。除了哨尉白马坛外,还有车坝阳戏班子(班主为冉龙章)、小河镇桃坡阳戏班子(班主冉启尧、陈德禄)等。它们就像业余剧团那样,农忙就耕地,农闲时才演出、训练,这样的班子,人员和收入等都十分不稳定。据桃坡阳戏班主冉启尧老先生说,阳戏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演员的青黄不接:之前的老师傅相继离世,而传承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大多外出务工,戏班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凑齐一出戏的全部演员完整地演上一出戏。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投入开发桃坡村的旅游业,在每年秋收节气过后就会有大量游客来到清寂的村子游玩,带来一丝的生气,老师傅们往往趁着旅游旺季进行表演来维持戏班的日常运转。但今年,直到8月,桃坡村的戏班连一场戏都没演过。
在酉阳的农村,乡民为了许下现实生活中暂时无法实现的愿望,祈福,相信在现实生活之外,有人(关老爷)会帮助他们实现,阳戏是乡民的一种精神寄托与愿想。阳戏,对于本地人而言,既是为数不多的公共娱乐生活,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