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liutayu

银匠段王爷

新华村原名石寨子,这个依山傍水的白族村寨,早在南诏国时期就开始了加工制作手工银器,并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生生不息,一直沿袭到今天,有“小锤敲过一千年”之说。如今,无论是新华村生产的银器,还是在新华村学成出师的银匠,都已遍布全国,是名副其实的银器之乡。此次工作营拜访了新华村的段王爷,现场参观银器的制作手艺,感受新华银匠们的匠心与追求。

传承人——段海林

银匠手艺传承人段海林

银匠手艺传承人段海林

段王爷全名段海林,白族人,是新华村内七代传承银匠手艺的匠人。段王爷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银的手艺,那时候的他们,外出做活都挑着一个挑子出门,挑子的一头是一只手拉风箱,另一头是一只竹编篮子,里面装有几把小锤、小錾子、火烙铁等简单的工具和行李。他们走一路、干一路,哪里有活做,就在哪里落脚,足迹遍及云南、西藏、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与云南接壤的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部分地区。只要有活做,他们可以随地放置风箱,在风箱旁挖一个小坑,就地砌成一个小火炉,用来熔炼铜、铁乃至金银材料,以加工成各种用具、首饰和其它饰物。这些艺人被当地人称为“小炉匠”,外省则称他们为“漾川银匠”。

段王爷在19岁就学成出师了,如今段王爷带的徒弟也已经上百,可以说,新华村里勤劳好学的银匠们的手艺,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而段王爷的手艺更是这些银匠中的佼佼者。

段王爷和学徒们

段王爷和学徒们

段王爷告诉我们,新华村内每一家都自祖祖辈辈就在做银器,一家一个小作坊,每家都有自己拿手的品种,比如有专门制作银镯的、也有专门制作银壶的,而段王爷家制作的种类却很多,从银镯、银筷、银壶到银制藏刀、银服饰等,这与段王爷精湛的手艺密切相关。段王爷的儿子、女儿也从父亲那儿传承了这门手艺。每当遇到大件的订单时,比如段王爷曾经制作的一件大茶具,重量近700多斤,需要多位银匠一切协作完成,因此,银匠们之间也会组织切磋讨论,共同交流制银的经验和技巧。

银器的制作工艺

在段王爷的工作台上,摆放着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就是这几样小小的工具,凭着段王爷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了一件件极具观赏与使用价值的银器品。制银的工艺包括选材、下料、锻打、淬火、拉丝、画样、錾花、焊接、抛光清洗等流程,整个过程都是手工制作,每一个步骤都是对师傅手艺的考验。

段王爷工作台一角

段王爷工作台一角


正在制作的银壶

正在制作的银壶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锻打和錾花是段王爷看来最有难度的部分。锻打是把把有形的金属加温退火之后用锤敲打成片。开片的均匀程度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制作的质量,金片越薄时就越难翻转,必须有很高技艺和经验的师傅才能把薄片翻过来锻打另一面,通过不断的翻转锻打之后,形成相对均匀的金属片,每一次翻转必须加温,如不加温就会敲裂。开片结束之后,根据需要用铁剪剪成一定的形状,作下一步的雕花和造型。

壶体的正面锻打

壶体的正面锻打


壶体的内部锻打

壶体的内部锻打


锻打工艺

锻打工艺


淬火工艺

淬火工艺

錾花是在某一件工艺品初具大形并铸入支撑物后,在其上进行手工錾刻的过程。錾花是手工金银器制作工艺当中醉能体现作品神韵的一步;錾花的过程将试用到数十种不同型号的錾子,极富经验的匠人才能娴熟运用各种不同的錾子来应对不同的花纹錾刻的需要。

常见的各种金银器的工艺技法均是在錾花这一步完成,如:浮雕、剔底、高浮雕、平调等等,不同的技法能够錾刻出不同的艺术图案效果。

錾花工艺

錾花工艺

代表作品

段王爷最满意的银器作品是是九龙壶,这也是整个新华村最自豪的工艺。九龙壶的创史人是联合国公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九龙壶的特点是有八个杯子环绕在壶的周围,中间一个九龙壶,壶内装的水可以正好倒满八个杯子,一滴不多,一滴不少。

段王爷作品

段王爷作品


段王爷作品

段王爷作品

传承与创新

在如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现在,这个世世代代做银器的小村子,通过银匠们巧妙而独特的匠心、精妙绝伦的手艺,将器物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价值。他们生产的银器不再受限于少数民族用品的范围,相反,他们广泛的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打破地域的限制,为更多的人群制作银器。

博物馆特辑3: 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博中心—唐卡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壁画,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它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藏族属于游牧民族,绘制与卷轴画上面的佛像更便于携带和随时供奉,另一方面在于公元七八世纪的藏区锻造金属的技术不佳,因而很少有铜像或铁像的佛出现。唐卡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生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所以唐卡亦被称为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是研究藏文化一个很好的着手点。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第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

唐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绘制在纸上的唐卡,另一种是绘制在丝绸布匹上的唐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同特点的唐卡不断出现,在传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大致的分类,根据产生和流传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几种主流画派:卫藏地区的勉唐画派、噶当画派、靑直画派和多珠画派。

其中以勉唐画派为主其出现最早,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该派的特点是愤怒像怒中含笑,体态轻盈,衣着华丽,上色淡雅,神态逼真,身体各部位的比例适中。

噶当画派是噶尔热派和曼唐派画风相融的一个画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人物造型、任务的神态和人物的内涵,最拿手的就是留白部位精细的勾线。

噶当画派彩唐卡

噶当画派彩唐卡

多珠画派是卫藏地区一个比较小的新画派,其画面色调骗暖且清新淡雅,所画形象身量略高。

多珠画派

多珠画派

康巴地区的噶玛噶支画派以绘制宁静善良的人物画像出名。由于康巴地区盛产藏青色、青色和绿色的颜料,因此该画派大多以藏青色的矿质颜料为底,且极擅长绘制佛像服饰上精细的花纹,且用放大镜观看依旧清晰可见。

噶玛噶支画派

噶玛噶支画派

安多地区的热贡画派(新勉唐画派),热贡画派是在藏画的度量和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是藏区最大最为流行的画派,故热贡素有唐卡之乡之称,其特点在于画面大容量多且颜色内容协调统一,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

热贡画派彩唐卡

热贡画派彩唐卡

绘制在纸上的唐卡,根据其颜色来分类,可大致分为彩唐卡、黄唐卡、红唐卡、金唐卡、黑唐卡、朱唐卡、黑金唐卡和红金唐卡。

红唐卡整个以朱砂为底,然后用黑色的矿物质和金线勾勒而成。

红唐卡

红唐卡

朱唐卡是以西藏朱砂为底,由于西藏朱砂的颜色偏于褐色不比红唐卡颜色鲜艳靓丽,因此有别于红唐卡。

朱唐卡

朱唐卡

黑金唐卡的绘制技法在以前是最为复杂的,为表虔诚以象牙或像檀香木这样的名贵木材烧制成炭为底,不绘制草稿用金线勾勒一气呵成。因而,黑金唐卡的绘制是由有15年以上功力的工匠来完成。红金唐卡是以红珊瑚磨成的粉,由金线勾勒而成。

黑金唐卡

黑金唐卡

绘制在丝绸布匹上的唐卡主要分为堆绣、刺绣、珍珠绣。堆绣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绸布匹一片片拼接然后用金线勾边缝合而成,因此堆绣的表现的内容极富立体感。相较于绘画唐卡堆绣唐卡的制作技法最为简单,因而每逢藏区的晒佛节藏民们就会制作巨幅堆绣唐卡。但由于过去藏区物资严重匮乏,一般一幅堆绣唐卡都是由全村村民合力拼凑的布料而制成的。刺绣唐卡的产生较晚,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的产物。珍珠绣十分罕见,其制作方法独特,选用大珍珠、孔雀石、绿松石、玛瑙等奇珍异宝,将其打磨成细小的珠子,后采用特殊技法将这些珠子绘制成唐卡,这种技法只传承于本画派历代工匠。

藏医藏药也主要以唐卡的形式进行记载,但由于藏区文化主要被僧人所掌握,其文化极具宗教色彩,且藏区佛教信徒多修习密宗,很多东西都密不外传,因而很多优秀的文化都不被人所知,例如藏医的进化论比达尔文早了数百年,且早在数百年前藏区就可进行开颅手术。所以,对唐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