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新通道

媒体关注与荣誉奖励

自“新通道”项目成果展开展以来,引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先后有来自网络、平面及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二十余次。2012年1月8日,“美克美家.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荣获由《环球慈善》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典范公益项目”的荣誉称号。
湖南卫视专访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对“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用数字化的方法记录和传播传统文化予以报道。

20120213

2012年1月8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功入《环球慈善》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典范公益项目”。
2012年10月25日, 湖南大学“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获得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CUIDC)沟通类一等奖。
同年11月,在日本优良设计大奖Gmark奖评选中,“该项目获得了“公共领域的社区研究特别奖。

gda_2012_logo

 

新通道设计与创新夏令营项目总结

乡村社区社会需求
对于坪坦和周边的乡村社区,最为迫切的社会需求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形态、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收入,来源单一,文化和旅游资源不能转化为实体经济;消费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收入用于传统建筑改建为瓷砖房,或在城区买房,原始村落景观破坏严重。
二是交流方式的转变,大部分村落成了留守村庄,很难维持侗族和谐的传统和社会资本。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村落之间的交流锐减,传统节庆的参与人员逐渐减少。简而言之,既是振兴地方经济、提升生活品质、保护传统文化以及维持和创造社会资本的需求。

创新图最终版-01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方法总结

以文化持有者内部眼光作为设计参与身份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参与者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加强沟通,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地方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发现社区的设计需求,以及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总结,在设计过程中也尽量邀请村长和工匠一起参与。这种将外来者的视野和内部视野混合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角。实践的结果的表现为,新通道社会创新的设计内容分为两种方向:一方面将从设计师的角度去挖掘当地具有价值的文化符号,用设计去做本地化的事情,利用当地丰富的各种资源为本土文化服务做设计;而另一方面则意味我们作为传达者,将反映在侗族各层面的设计语言用新的语言传达出来,发出作为少数族群文化可在设计上创造独特价值的声音。

_MG_5257

_MG_5250

_MG_5262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展览现场布置。

知识平台与组织设计
知识平台与组织设计是设计获得参与社区设计权利的可行方法。在新通道设计实践的诊断和设计阶段,我们尝试通过知识平台和组织设计的方法来获得设计师参与社区发展的权利。事实证明,它们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对本地知识的积累构成了吸引其他创新力量参与以及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基础;跨学科的背景和知识为实践团队赋予系统性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组织设计中,新通道项目争取到政府经济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行动者的参与,他们是实践团队获得社区居民信任和协作的关键力量,也是日后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力量保障。
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对本土资源的掌握程度关切到项目的成败,尤其是外部力量介入的时候,适当的“当地连结者”和“文化持有人”对社会需求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有时候可能会被误导。
设计网络
多领域解决方案的融合构成满足社区需求的系统网络。该系统网络包括以下设计内容:旅游规划方案、样板房设计、村落景观设计、环境保护条例、家居服务设计、文化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网络与信息服务设计、影像设计、音乐设计。跨学科的设计团队的参与使得全方位解决方案的提供成为可能。以上设计工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之间相互配合形成设计网络,共享知识,相互补充连接,并以此应对社区中相互关联的社会需求。

DSC03152
信息网络
在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网络工具发挥了三种作用。首先,网络工具是解决社区社会问题的支持技术。基于手机平台的找工作的服务和促进本地社区交流的社区网络都是由于网络工具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其次,网络工具是设计师参与社区设计的工具。基于网络的新通道项目平台是设计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的工具。最后,网络是社会创新形成社会影响力并建立连结型社会资本的工具。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多种社会化媒体工具进行传播,既在实践者网络中分享了基于社区的社会创新,同时设计内容的扩散将通过网络工具吸引到更多外部资源,促进社区内社会问题的解决。

DSC_7319
可持续生活方式
我们把振兴地方经济、提升生活品质、保护传统文化以及维持和创造社会资本四个方向作为出发点,从旅游规划、家居服务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信息服务设计、影像设计等方面着手,构建出农村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

音頻工程

音频工程组承担了整个新通道项目中重要的原生态音乐采样任务。主要的工作项目是对侗族原生态声乐,器乐等进行采样,在原生态音乐还未受到外界影响之前对其进行收录和保护。
原生态歌曲的艺术魅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对原生态音乐的认识不够,使得这些深藏在民间的瑰宝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生态音乐又是显得那么的脆弱和无力。

2011.07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使用最精良的设备,在尽可能好的音场环境下记录下这些原生态音乐。在记录和保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编曲制作,为原生态音乐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音频采样难点在于通道没有专业录音棚,音频环境相当混乱,需要根据不同环境搭组不同设备以适应各式各样音场之变化。2011.07
音频工程录音策略以多为主,除采集必要音频部分以外音轨前后空间需要留足,适当录制空环境音,有特色的音频素材要特别注意录制下来。在录音环境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木质半封闭环境录音,设备分配为各声部各录一轨,远端录一个轨道的环境音增强现场感。

基于本土文化的視覺設計報告

关键问题:

通道是一个具备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本次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活动中,平面组旨在对通道及周边侗族文化区的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美术、手工艺等进行深入考察,并通过现代平面设计的实验方法,探寻一种本土视觉元素与国际沟通和接轨的可能性。当我们直面民族文化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渐同一化的的趋势下,文化和社会也正在进行着世界范围内的重构。今天,以经济为先导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最偏远的民族和地区,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平面设计在参与形成全球新格局的社会实践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文化的本土性和差异性何以得到维护与呈现?这正是我们在这次设计活动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目标:

(1)为原住民的设计:
传承与理解传统民间文化:收集、整理与再现;数字化保护。
为原住民的应用设计:家居布艺,解决家庭妇女的额外收入。
为当地的商业化设计:地方品牌的标志、包装;有关旅游开发需要的设。
(2)为外来旁观者的设计:
主题1:建筑的视觉化; 主题2:侗锦的研究与现代化 ; 主题3:trace地方质感的表现。

工作内容:

芦笙制作传人杨枝光

在这次民间美术和手工艺考察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文化和传统的力量,在昔日的建筑、艺术品、技艺、社会风俗、生活状态以及精神世界中寻找启发。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人们制造所有的物品都为生活及生产过程中的自给自足,当地人创造本土独特的产品,并用以满足自己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快乐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件手工艺品既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阶段内的审美标准的稳定性,同时也倾注了匠人本身的对自己所从事的创造活动的主观理解。在技艺的流传和个人经验的成长过程中,手工艺传达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和生活智慧以及美学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遗产是以往创造力的总和。那么,我们不禁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思考和实践:

工匠是怎样在传统的世界中劳作的,为什么他们会拥有巨大的力量?

样1

侗族剪纸传人覃时清

为什么实用与美能够毫不造作的揉合在一起?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什么才是值得尊重的美?

作为现代设计的新生力量中的一份子,我们将从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学到什么?
在将本土文化导向国际化的视觉传达过程中我们该遵循什么或者坚持些什么?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试图通过民艺考察、元素收集、图形实验及平面创作,来对以上问题做一次初步的解答。

样2

侗族银饰传人龙校芬

民间美术及手工艺考察

本次民间美术及手工艺考察主要以通道及周边侗文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进行走访,了解其相关产品的工艺的特点、生产过程和视觉形象,并对当地自然与人文遗产中的质感、肌理、图绘等素材进行系统的采集。活动期间,我们共走访民间艺人四位,他们分别是刺绣和剪纸传人覃时清,侗族织锦传人素田梅,芦笙传人杨枝光,侗族银饰传人龙校芬。另外小组成员通过村寨走访,对侗布的制作工艺、建筑及纺织品用植物染料的制作方法进行文字记录,并通过拓印、摄影等记录方法对当地自然与人文遗产中的质感、肌理、图绘等素材进行采集和归纳。

石

纹

 

布

 

编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
从整体的视觉呈现来看,我们发现民族文化中的美主要可以概括为在两个方层面, 即自然之美与手工之美。一方面,在以生活和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资源中,自然之美主要体现在对木、石等自然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形态、质感和肌理的尊重。以通道地区的木制建筑和竹制编织物为例,出于工艺和手法局限,以及实用主义的朴素造物观念,民间用品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对自然质感和痕迹的忠实,由这些自然材料经过时间、气候的洗礼所造成的特殊手感和机遇效果“chance effect”,形成独特的自然之美,这种美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是传统造物的隐形气质。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手工之美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手工精神也是其最重要的个性。手工艺的显著特点是能够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手工之美在民间美术中表现为理与情的结合。
所谓“理”是指为满足生活需求而产生、顺应工艺的特点、遵循材料本身的特质。受用途、材料、手法的制约将使作品的完成控制在自然法则之内,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作品本身是合理的,这样做很少犯错误,完全是在安全之道上行进,自然法则的制约形成他力之美,使美的体验进入到新的自由当中。以侗锦的制作工艺为例,排纱挑线、经纬交织的手法决定了织锦纹样的基本结构以点为单位,纹样风格趋于几何化的特点,尽管在织造过程中,织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编织各种物象,如指甲花,太阳花,蜘蛛纹,鸟纹等,但是工艺和编织手法已经决定了整体的视觉语言,使侗锦呈现出图式风格上的一致性。

织

绣

饰
所谓“情”是指以人原始的手工制作出的物品更多的融入了生产者的体验,感情,经历,在艺人手中,物品被塌实而仔细的制造出来。在这里,自由和责任得到保障,因为这样的工作伴随着快乐,同时还显现出新作品的创造力。在采访刺绣传人覃时清时,我们发现老人对物象的把握有时候完全靠脑海中的想象,在没有草稿的情况下跟随经验与灵性进行夸张与抽象, 对图案的敏感促使我们总希望对老人构图、走刀的思考方法一探究竟,但老人始终只有这简单质朴的一句话:“我只是想怎样把它剪得更漂亮,做这个我很开心。”可以说,在剪纸时老人是将自己所有的诚意都投入到了对美的追求中。 因为手工的制作过程直接与物品接触并产生共鸣,因此也可用此技术作为心境和意志的修为方式。如果我们将手工物品的审美原则理解为“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话,意美指的就是手工之美中“情”。

画

剪纸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遗憾的是,在通道的整个走访和采风期间,我们所面对的关于文化传承的现状无一不使我们为传统的消逝感到担忧。以剪纸传人覃时清为例,以至耄耋之岭的她早已经不再是个人艺术修为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了,由于身体的衰老,年轻时候的代表作如今已无法在老人的手中再现,而身后的年轻传人呢? 她们是否能够理解这剪纸中微妙的美处,以及老人执剪的快乐呢?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刺绣工艺为依托的剪纸一旦脱离了人人衣必用秀的年代,就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扮演村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了,生计迫使年轻人走出村寨,剪纸在她们生活中已然不可能像在覃时清那一辈人中那样成为必然的一部分。从每一个侗族妇女的领间袖口逐渐走向博物馆冰冷橱柜中的刺绣和剪纸,无可避免的见证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对于当代社会的真正意义正在接受挑战,其文化内涵正在受到解构,并导致其现实生活中的非现实化。他已经变为一种关于精神的记忆或物质的遗迹。
本土平面设计中的关键概念
通过以上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我们将本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和手工之美,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痕迹trace,质感texture与手工handmade。
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痕迹trace概念,是以考古学的立场来切入历史中存留的遗迹。在平面设计中痕迹往往呈现出一种机遇效果“chance effect”,如木纹的美感,灵感完全来自视觉形式的敏锐,慧眼独具识天然,虽然这种偶得并非设计,却具有不凡的发现意义,不能否认这种视觉方式拥有一种创造性,美由此而生。通过发展潜在的对形式的感觉能力,我们也增强了自身欣赏和创造那种与周围事物建立一种新关系的能力。
质感texture通常倾向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以及一种超出视觉范围的感官体验,比如触感。富有质感的设计可以摆脱文字语言和图绘语言的隔膜,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共鸣。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手工handmade是一切人造物的根本,在现代的欧洲,许多高端品牌打手工牌,手工有时直接意味着高品质,这体现了我们对人类双手的信任,手工创造有差别的形式并赋予设计以情感,形式既是视觉的对象,又是情感的媒介,是保证创意视觉化的条件。形式具有内在的生命或精神,平面才是有感情的,充满了幻想和活力的。
这三者的特性显示出追随自然的一面,因而都具有一种不需要依赖于地方语言的沟通能力,这对我们思考本土平面国际化的议题具有启示性,我们的国际化是懂得如何用国际的语言和手段呈现自己,从而发展出一种与国际沟通和接轨的能力,我们认为痕迹/质感/手工正是兼具本土特色和跨地域的表达能力的天赋语言,使我们能够将意念、经验、情感转换为可感知的创意形式。

平面组实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