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新通道

公共空间社会联系的文化介入:以侗族村落为例

CULTURAL INTERVENTION FOR SOCIAL LINKS AT PUBLIC SPACE:

IN THE CASE OF DONG MINORITY VILLAGE

公共空间社会联系的文化介入:以侗族村落为例

 

本研究的假设是,文化和文化元素是否能作为日常公共空间的干预手段,通过重塑社区的原始社会文化结构,在人与人和人与空间之间创造新的联系。这个假设在中国的一个侗族村落——横岭村进行测试。测试展示了如何用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改变人们的看法,为公共空间提供新的功能和社会联系,经过观察与深度访谈,得出加强横岭公共空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的关键特性,即“娱乐性”、“传统性”、“空间性”、“直觉性”和“阐明性”。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横岭的社会结构重新生成的介入元素和策略进行改进。

关键词:文化介入/社会联系/公共空间互动123456789

这些受到横岭设计文化干预元素刺激的新社会联系,将继续为村里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互动和交流做出积极贡献,加强社区的可持续价值与福祉。然而,在此次研究实践之后,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在许多未回答的问题之中,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识别出的文化干预元素是否能适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如果不行,如何设想和发展适应性的介入元素和策略?目前,对于这两个问题还没有有效的答案来源。不过,对所有情况而言,当少数民族参与其中时,对其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朱碧玉)

刺激当地资源:中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GALVANIZING LOCAL RESOURCES: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刺激当地资源:中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一直飞速发展着,同时,农村地区在改造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新通道”项目,始于在飞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通道县推广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开展民族志研究和战略设计途径,以探索当地环境以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一组设计研究人员对通道县横岭村(一个包含307户人家的小村庄),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本文提出了民族志研究和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农村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中国农村地区,社会创新设计2122232425262728

(编辑:朱碧玉)

 

设计师在新兴市场本土手工业复兴进程中的地位: 基于中国民族织锦产业的实证性研究

Position designer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craft revival in the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Ethnic Brocade Industry

设计师在新兴市场本土手工业复兴进程中的地位:

基于中国民族织锦产业的实证性研究

 

 

随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手工艺复兴卷土重来。与上世纪70年代英国所谓的手工艺复兴不同的是,今天的复兴大多源于发展中国家在本土全球化下的社会责任,其根源大多是为了在更大的市场中造成影响而产生的当地文化和改革的变体。在理论层面,随着工艺、设计和艺术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设计越来越被认为是当代传统工艺生产和现代消费上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基于动态的、多样化的实践,将设计师放置于这样的地方生态系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献综述和侗锦的个案研究中,本文写到了手工艺复兴在新兴市场中的差异,分析了手工艺人的等级和市场的多样性,以及在地区手工艺发展后设计师角色的转变。设计师和工匠的共同创作模式也被证实有利于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共同创造;手工艺复兴;手工生产111213141516171819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

新兴市场的手工艺复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将其置于当前全球生态系统中时。设计的参与对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从侗锦产业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合作创新的模式可能成为手工艺在新兴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中,随着当地社会结构、市场和生产体制的变化,共同创造还可以得到改善。我们希望这项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能被其他从业者所应用,以激发更深层次的研究。

(编辑:朱碧玉)

设计和社会创新: 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和方法

 

Design and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practice and methods based on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设计和社会创新: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和方法31323334353637383939-139-239-339-439-539-639-739-8

只实施设计服务的设计师们,在社区转型的过程中,不会获得实质性的权利。因此,知识平台和组织设计的构建成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设计目标。在本章描述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参与式途径定义了在特定地区对于社会创新的需求。以当地人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当地需求的本地知识平台,并建立由当地政府、外部企业、当地居民和一个跨学科设计团队组成的组织网络。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改进了传统的参与式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在这些设计方法中,设计师常常以不确定的,个性化的,面向商业的的方式服务于新的方式,将设计资源整合为网络的力量,并促进满足共同的社会需求(以社区为中心的设计)的社会创新。

    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可能会成为社会创新的新范例。知识平台、组织设计、社会学习和其他方面都依赖于社会创新进程中网络平台建设和跨学科协同设计。网络和虚拟社区将以更为紧张的结构形式和更多的社会认同力量(创新网络,设计网络,社会网络等)推动社区人员参与社会创新设计,使基于网络的、可持续的、和谐的社区成为可能。

(编辑:朱碧玉)

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研究

目的:探索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方法: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定义数字资源库的功能,建立基于设计的知识分类与本体语义模型,构建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框架;同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 结论:通过对文化知识进行设计学的分类重构,构建了面向设计的数字资源库框架与流程,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予以运用验证。作为一种数字化辅助设计资源,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设计师快速获取与复用地域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面向设计;数字资源库;快速获取;辅助设计12-112-212-312-412-512-6

本课题研究的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文中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与一般地方特色资源库的不同之处,如基于用户需求的功能定义、基于设计应用的内容采集,以及按照设计思维和设计流程进行的框架设计。通过对文化知识进行设计学的分类重构,构建了面向设计的数字资源库框架与流程,并用实际案例予以验证。作为一种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段,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立,将极大方便设计师快速获取与复用地域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编辑:朱碧玉)

 

 

 

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在城市逐渐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地方寻找到我们的根本,以社区为中心,用设计来创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一种文化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通过系统的社区研究和设计参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社区的地域再生方法,促进文化和产业平衡发展。

 

(编辑:朱碧玉)

 

风险中的具身知识:设计师介入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人类学反思

在当下的文化创意经济中,地方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设计创新关注的热点。设计师介入对地方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开发,本质上可以视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文化的重组过程。本文围绕设计开发的对象——地方传统手工艺展开了讨论,借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将手工艺知识定位为具身知识,重新审视了手工艺和手工艺人在这一文化重组的过程中的变化,并为未来协同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价值;具身知识;协同设计10-110-210-310-410-510-6

近年来,参与式设计 / 协同设计(co-design)作为一种鼓励设计师与用户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知识的全新设计方法论已经得到重视,不仅在用户研究中,在针对落后传统社区的各类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协同设计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地方手工艺设计而言,协同设计显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设计合作模式,倡导设计师、地方手工艺人、本土社区居民的知识共享,引导知识创新。然而,要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还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设计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参与者身份,避免以精英意识形态或“传教士”那样以自己的意愿主导,甚至侵入地方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地方手工艺群体感受到文化主体的自信,进行手工艺设计与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真正地通过协同设计实现复兴传统社区,促进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编辑:朱碧玉)

 

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

针对影像包装动态图形设计的需求,构建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对现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时间维度上对方法进行拓展,提出了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以湖南通道侗族文化影像包装设计为例,对其框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探索地域文化,运用动态图形语言来表达那些经由提炼和转化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并应用到地域文化记录影像包装设计中,将有效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和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场景原型;动态图形;影像包装9192939495

基于场景原型衍生方法来探索民族地域文化元素的动态特征,对其进行提炼和再设计,并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有助于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将复杂多样的文化符号以更准确直观的视觉化语言传递给受众,让更多的受众去感知大众文化冲击下濒危的传统文化的余温,从而吸引人们自觉参与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由于这里对通道侗族文化的调研尚不够深入,所以提出的地域文化动态设计元素提取框架还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完善元素提取框架的同时,搭建数字化的侗族文化元素库,并将它应用到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使地域文化焕发新的价值和神韵。

(编辑:朱碧玉)

设计的起点是人的需求—何人可访谈

何人可教授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引擎(Design Engine)创新联盟发起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组)成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近年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期有幸采访到何院长,他在访谈中就公共艺术的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8182

我们的“新通道”项目持续到现在,已经衍生出很多研究和生产基地,因此在今年我们讲启动“乡home”平台,将前期成果做专业化的推广,也期望在2019年,项目进行到十年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总结和预期的结果。

 

(编辑:朱碧玉)

 

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的微观视角

本文围绕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中的微观视角—个体隐性知识展开。以国内外对隐性知识的理论知识研究为基础,首先探讨了手工艺隐性知识的特点与分类,随后借助知识管理研究中隐性知识转移与转化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模型(SECI),联系笔者在侗锦创新设计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分别针对设计师、手工艺人,分析了通过知识共享促成的隐性知识的转移与转化对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的影响,以及本土居民协同设计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隐性知识、转化、协同设计717273

本文尝试打破原有的OEM设计模式,在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设计师、手工艺人、本地居民的协同设计框架。但在研究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否有可能寻找到更多、更具体的充分激发手工艺人、本土居民、设计师的知识共享,使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与转移的最佳协同设计模式?要解答这些问题,既有赖于拥有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知识体系的当代设计师与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知识手工艺隐性知识的重要价值,也依靠手工艺人、本土居民积极地参与到手工艺设计的协同创新中来。只有在实践中摸索,手工艺所代表的本土文化才真正有可能转化为当代的新兴文化,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社区振兴。

(编辑:朱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