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新通道

设计,活出时代的矛盾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典型案例,探讨了设计如何摆脱“专家式”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深入社区合作,在时代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发展的机遇。

 6162

在本届“十日节”上作为特约创新思想家的香港著名作家陈冠中所言:“时代的矛盾”来源于资本与权力的串谋与恋栈,导致的是社会的短视与偏离。他借用罗兰·巴特所提出的“要活出时代的矛盾”点明:时代的矛盾并不是我们一定能超越的,但是我们个人要“活出”这个矛盾或者穿透这个时代的矛盾。在他看来,“活出”既是身体力行的“活”,是干活、存活、体力活的“活”,也是灵活、激活的“活”,能否“活出”,则有赖于自觉者的创新。这是通过社会创新通往美好社会的必经之路。尽管前路漫漫,所幸我们已在路上!

(编辑:朱碧玉)

基于湘黔桂侗族剪纸艺术的参与式交互设计探索与研究

面对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传统艺术需要找到新的媒介以适应这种改变。当前对侗族剪纸的保护形式在应用性与传播性上尚有欠缺,数字媒体的介入将对此现状产生部分改变。对侗族剪纸的再设计需要对其背景、情境等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这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强调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研究与设计。文章将对湘黔桂侗族剪纸进行设计探索,落实于影像设计和交互设计两方面,试图从以下几个层面探索参与式计的可能性以及具体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真正为设计可用的本土知识为主的学习型设计知识资源平台;用影像、交互等设计方式关注手工艺传人及他们的生活,真正向他们学习,并采用参与性设计方法,“共知共行”协同创新,将传统艺术以大众更可触及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创新而设计,利用数字媒体的特点传播辐射,扩大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侗族剪纸;交互设计;设计知识;参与式设计515253

在当前的背景下,利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侗族剪纸艺术进行创新性的保护是有必要且可行的。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式的方式,深入侗族剪纸的情境与工艺过程,通过协同创新,得到创造性的启发,并付诸于现代影像设计和交互设计。利用更有利于传播以及富有新鲜生命力的形式,得到社会传播和社会影响。在当前的“观、产”的基础上,得到更加实际的、贴近人们生活的、能够打动人的服务与应用。正如乌丙安所说,“非物质遗产是一种资源是我们创新的资源”。从设计角度来说,传统工艺加上现代设计的创新模式有潜力挖掘濒临失传的手工艺,使它们在现代设计市场中获得新的竞争力。我们将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剪纸的精髓和神韵进行再生,得到更能为大众所用,大众为之所动的传承和保护方式。

(编辑:朱碧玉)

基于鱼骨形信息构架的数字阅读应用跨屏设计研究

终端设备的日益分化为数字阅读产品的跨屏浏览体验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适配不同终端设备的硬件特性和使用情景,应用设计开发者有的开发多个版本,有的采用自适应策略,但无论哪种解决方案,其动态的适配性都无法使用户获得一致性的跨屏体验。本文对数字阅读现有的跨屏设计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多终端通用信息构架的可能性,并提出一种鱼骨形通用信息构架。该信息构架不仅能满足多种终端的适配需求,而且能保证跨屏浏览体验的一致性。

关键词:鱼骨形信息架构 、数字阅读、跨屏浏览4142

通过以上设计实践可以看出,鱼骨形构架在跨屏阅读产品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它大大降低了开发和设计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当读者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时,应用的外观和逻辑能保持基本一致,使读者能在不同平台上迅速学会使用,促进了跨屏浏览的一致性。而线性的阅读顺序、简洁的信息层级和交互都增强了读者阅读的沉浸式体验,未来我们也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完善跨屏通用信息构架。

(编辑:朱碧玉)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

文章讨论在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式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方法。以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为理论指导,尝试非遗传承人以及社区内研究学者共同参与下的拍摄记录方法。以侗锦项目为例,通过参与拍摄工作,“非遗”传承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另外,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外来文化观察者对于“非遗”文化主体的主观影响,保护活动中内在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影像在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的后期应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式影像;社会创新;侗族织锦;数字化保护313233

把参与式影像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直接带来的是传播模式的改变,与“非遗”直接相关的传承人和拥有了话语权,这使得记录非遗的影像拥有了更好的客观性,更具有研究价值。在工作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所传承的文化,扭转了其“被保护”人的自我认知,以减小“非遗”保护项目给“非遗”本身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就输出物来说,一方面影像知识的约束保证了非遗记录影像的可观看性,而在其中起到决策和安排工作,也对输出物能为“非遗”保护项目后续进行产品创新埋下了种子,使之在社会创新领域,设计领域拥有了产生火花的可能性。物理层面来说参与式影像的工作方法不需要大型团队参与制作,项目的灵活性上升和而有利于资源和经费的节省,使得“非遗”影像化保护的大规模铺开成为了可能。

 

(编辑:朱碧玉)

 

手工织造经验对于侗锦图案设计的辅助作用

在公众普遍对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关注的前提下,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设计者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手工技艺的亲身实践,文章通过实验证明了手工织造经验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在设计流程、参考素材使用和工艺制作适用性方面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图案设计;织造经验212223

在公众普遍对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关注的前提下,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设计者在用现代手法对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创新设计时要注重对手工技艺本身的体验,这种手工织造经验累积形成的“身体认知”和操作中的隐性知识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从整体考虑设计,使设计过程更流畅更高效,设计成果更适于实际制作;同时在创作中融入手工艺人的创造思维以及对生活、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情感价值,帮助设计者从一个外在文化观察者转化为内在文化持有者. 设计者向手工艺人学习织造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更好地理解传统手工艺,关注手工艺作品背后的文化等内在因素。这将对现代设计者基于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相关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开发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朱碧玉)

 

面向中国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移动服务设计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移动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推进与普及,农村用户对于移动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信息化服务对于诸多农村问题的改善与解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围绕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旨在发现农村信息服务尤其是移动信息服务的设计机会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亲和图(Britz, Galen C, 2000)、用户角色维度图、体验地图的方法来进行农村用户研究的数据分析,从而将一个宽泛的人群分成了三个差异化的用户组:没钱想花型,有钱不花型,有钱敢花型。这三类用户由于个人经济结构与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对于信息化产品的接受与使用有较大的差异,我们提取出这三类人群对于移动信息化服务的使用特征与需求点,并推算出五年后他们的一个趋势走向。最后,基于本次研究发现,我们针对当地问题与需求建立了两个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中国农村研究、农村信息化、田野调查、用户研究、移动服务设计1112131415161718

本文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切入去探索通道侗族乡村对于信息服务的态度与需求,并探索为此类农村用户设计信息服务的机会点。

(编辑:朱碧玉)

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从UCD到CCD

面对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危机,设计正面临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重建过程。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产业升级和商业创新需求的层面,更应当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创新创新的推动者。本文从社会学和设计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设计的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以及实际的社区创新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到以社区为中心的设计(CCD)的转变,期望这种焦点的变化会引起大家对设计的对象、内容、组织与参与方式以及社会价值有全新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社会创新123

(编辑:朱碧玉)

梭说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

        2017511日,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现场,由 “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项目孵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品牌——“梭说”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蔡振红的赞赏,要求认真总结侗锦织造的生产特点,挖掘、传承好优秀文化遗产。

1

2

        “梭说”产品是以侗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的生活服饰类创意轻品牌,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牵头组织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孵化而来,是设计师和手工艺人共同设计,由湖南通道侗族织娘使用传统工艺织就的心意之作。它将侗锦以新的产品形式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使侗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侗锦不但可以织出桌布、靠枕、手包等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还可织出蕴涵现代设计元素的作品,比如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50多种生活装饰类产品。

3

4

        从2009年开始,“新通道”社会创新团队深入研究侗族文化优势和资源特点,一方面以数字化影像、文字和书籍的形式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和传播,另⼀方面希望在保持当地居民和谐生活形态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使其凭借文化优势和资源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构建以文化创新和设计参与为导向的“乡村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5

6

        据了解,深圳文博会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展示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亮丽名片。

7

        意外的惊喜,是偶遇了来自宝岛台湾的陈景林先生。陈老从事染织工艺的研究已经三十余年,堪称台湾染织工艺复兴的推手。陈老称赞并寄语梭说:亚麻材质未来会变成我们大家春夏季一种非常好用的材料,因为它柔韧,透气,它的质感也很高雅,我也很喜欢这样一种具有当代设计感的品位。这也是说明了保护不仅仅是停留在不停的复制,而是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有新的设计开发,这种设计开发是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编辑:江子馨)

乡home缤纷亮相巴黎博览会

为了推动湖南省非遗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开拓欧洲市场,4月27日至5月8日,由湖南省商务厅对外经济促进中心主办,湖南省大道通途会展有限公司承办,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意工业设计(湖南)有限责任公司、书乡文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湖南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乡home湖南”设计与社会创新展成功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举办,缤纷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

 1  

巴黎国际博览会是欧洲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创办于1904年,2017年是第113届。该博览会每年在春末夏初之际在巴黎最知名的会展中心——凡尔赛门展览中心举行。上届巴黎博览会展出面积2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789家,现场观众超过563500人次,网上观众150万亿次,营业额2.3亿欧元,是欧洲最大的创新和发明展会。

本次“乡home湖南“设计与社会创新展是位于“世界文化与艺术”主题下的“多彩的世界(Riches of the world)”展区,共有13家湖南本土企业参展,主要展品包括手工艺品、湘绣艺术品、家居产品、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书籍、纪录片等等,以及“梭说”品牌联合多位时尚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作设计的手工围巾、手袋等时尚产品,还有3D打印与竹编手工艺结合的科技文化融合产品。

内容涵盖了湖南多种特色手工艺,例如竹编、湘绣、侗锦、挑花、剪纸、拼布绣、锔瓷等,以及多种湖湘特色文化例如岳麓书院文化等。7

展馆采取原木材料搭建,整体设计风格干净而简洁,利用屋顶的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传达“家”的意象,象征着多文化多学科在共同空间下的融合、交汇与沟通。现场门庭若市,许多游客表示对我们的文化创意产品非常感兴趣,不断向现场销售人员仔细询问产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32

2017年5月4日,湖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李薇薇和湖南省著名主持人、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涵先生莅临“乡home湖南”展馆。

4

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季铁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策展的主题以及“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的背景和进展,随后介绍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湖南大学的悠久历史,以及近年来在湖南文化创新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李薇薇与汪涵就现场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探讨。6

5

乡home带着湖南本土的非遗与手工艺,走向国际的舞台。分享家乡故事,赶世界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