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7 年七月

花瑶复合茶饮

1.衍生饮品

瓶子的花纹        

饮品包装(红色雨伞形状)

灵感来源于花瑶结婚时,接亲队伍绵延不断的红色油纸伞队伍,体现出轻松喜悦的氛围。旁边附有文字说明,这不仅仅是饮料,更是故事与文化。

 瓶子的花纹

(蓝色线条)

图案灵感源于花瑶地区灵动的流水,蜿蜒前进,灵动流淌。更有花瑶特色的景观石瀑一泻千里的感觉。更突出了花瑶地区优质矿泉水。

 瓶子的花纹

(绿树图案)

图案来源于花瑶地区古老而传统的对于树木的崇拜,才让花瑶地区拥有如此茂密的古树林。由此体现出材料原产地的纯净。

 三个瓶子

(饮料品设计)

饮料瓶身的设计采用了优雅的曲线造型,来源于花瑶女性窈窕的身子以及传统服饰的造型。整体造型曲线平滑通透,可以更好的表达出饮品的高价值与纯净度。

在此基础之上,继续进行了易拉罐,大容量饮料瓶的设计,依然是青春活力的设计风格。

 yingliaoxiang222 饮料箱正

(饮料箱造型及图案设计)

饮料箱的设计相对较于饮料瓶的设计来说较为简洁,采用普通纸箱的原色,加上黑色的印花。结构上采用单瓶固定的模式,轻便稳固。

图案分别采用了金银花,百合,玉竹三种当地特产的矢量图形,直观的体现了饮料中的有效成分。

 

 

  1. 金银花茶叶包装

茶包234 

(绿色茶包)

茶叶包装采用花瑶地区创建的竹子作为茶包的容器,很好的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简单的两半处理,配以花瑶挑花不带,便是自然与人文最好的结合。

茶包123 

(黑色茶包)

将天然的竹节表面进行碳化处理,更体现其表面的质感,给人更加高档的感觉。加上彩色挑花带,是整个产品显得更加的精致、生动。

 茶包包装22

(茶叶包装盒设计)

包装盒材料依然选用竹材,以竹片的方式拼接成箱体。表面图案依然采用三种原材料的矢量图案,配以简单的说明。

茶包345

 

 

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在城市逐渐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地方寻找到我们的根本,以社区为中心,用设计来创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一种文化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通过系统的社区研究和设计参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社区的地域再生方法,促进文化和产业平衡发展。

 

(编辑:朱碧玉)

 

风险中的具身知识:设计师介入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人类学反思

在当下的文化创意经济中,地方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设计创新关注的热点。设计师介入对地方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开发,本质上可以视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文化的重组过程。本文围绕设计开发的对象——地方传统手工艺展开了讨论,借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将手工艺知识定位为具身知识,重新审视了手工艺和手工艺人在这一文化重组的过程中的变化,并为未来协同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价值;具身知识;协同设计10-110-210-310-410-510-6

近年来,参与式设计 / 协同设计(co-design)作为一种鼓励设计师与用户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知识的全新设计方法论已经得到重视,不仅在用户研究中,在针对落后传统社区的各类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协同设计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地方手工艺设计而言,协同设计显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设计合作模式,倡导设计师、地方手工艺人、本土社区居民的知识共享,引导知识创新。然而,要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还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设计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参与者身份,避免以精英意识形态或“传教士”那样以自己的意愿主导,甚至侵入地方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地方手工艺群体感受到文化主体的自信,进行手工艺设计与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真正地通过协同设计实现复兴传统社区,促进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编辑:朱碧玉)

 

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

针对影像包装动态图形设计的需求,构建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对现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时间维度上对方法进行拓展,提出了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以湖南通道侗族文化影像包装设计为例,对其框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探索地域文化,运用动态图形语言来表达那些经由提炼和转化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并应用到地域文化记录影像包装设计中,将有效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和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场景原型;动态图形;影像包装9192939495

基于场景原型衍生方法来探索民族地域文化元素的动态特征,对其进行提炼和再设计,并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有助于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将复杂多样的文化符号以更准确直观的视觉化语言传递给受众,让更多的受众去感知大众文化冲击下濒危的传统文化的余温,从而吸引人们自觉参与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由于这里对通道侗族文化的调研尚不够深入,所以提出的地域文化动态设计元素提取框架还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完善元素提取框架的同时,搭建数字化的侗族文化元素库,并将它应用到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使地域文化焕发新的价值和神韵。

(编辑:朱碧玉)

设计的起点是人的需求—何人可访谈

何人可教授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引擎(Design Engine)创新联盟发起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组)成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近年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期有幸采访到何院长,他在访谈中就公共艺术的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8182

我们的“新通道”项目持续到现在,已经衍生出很多研究和生产基地,因此在今年我们讲启动“乡home”平台,将前期成果做专业化的推广,也期望在2019年,项目进行到十年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总结和预期的结果。

 

(编辑:朱碧玉)

 

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的微观视角

本文围绕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中的微观视角—个体隐性知识展开。以国内外对隐性知识的理论知识研究为基础,首先探讨了手工艺隐性知识的特点与分类,随后借助知识管理研究中隐性知识转移与转化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模型(SECI),联系笔者在侗锦创新设计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分别针对设计师、手工艺人,分析了通过知识共享促成的隐性知识的转移与转化对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的影响,以及本土居民协同设计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隐性知识、转化、协同设计717273

本文尝试打破原有的OEM设计模式,在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设计师、手工艺人、本地居民的协同设计框架。但在研究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否有可能寻找到更多、更具体的充分激发手工艺人、本土居民、设计师的知识共享,使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与转移的最佳协同设计模式?要解答这些问题,既有赖于拥有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知识体系的当代设计师与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知识手工艺隐性知识的重要价值,也依靠手工艺人、本土居民积极地参与到手工艺设计的协同创新中来。只有在实践中摸索,手工艺所代表的本土文化才真正有可能转化为当代的新兴文化,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社区振兴。

(编辑:朱碧玉)

设计,活出时代的矛盾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典型案例,探讨了设计如何摆脱“专家式”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深入社区合作,在时代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发展的机遇。

 6162

在本届“十日节”上作为特约创新思想家的香港著名作家陈冠中所言:“时代的矛盾”来源于资本与权力的串谋与恋栈,导致的是社会的短视与偏离。他借用罗兰·巴特所提出的“要活出时代的矛盾”点明:时代的矛盾并不是我们一定能超越的,但是我们个人要“活出”这个矛盾或者穿透这个时代的矛盾。在他看来,“活出”既是身体力行的“活”,是干活、存活、体力活的“活”,也是灵活、激活的“活”,能否“活出”,则有赖于自觉者的创新。这是通过社会创新通往美好社会的必经之路。尽管前路漫漫,所幸我们已在路上!

(编辑:朱碧玉)

基于湘黔桂侗族剪纸艺术的参与式交互设计探索与研究

面对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传统艺术需要找到新的媒介以适应这种改变。当前对侗族剪纸的保护形式在应用性与传播性上尚有欠缺,数字媒体的介入将对此现状产生部分改变。对侗族剪纸的再设计需要对其背景、情境等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这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强调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研究与设计。文章将对湘黔桂侗族剪纸进行设计探索,落实于影像设计和交互设计两方面,试图从以下几个层面探索参与式计的可能性以及具体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真正为设计可用的本土知识为主的学习型设计知识资源平台;用影像、交互等设计方式关注手工艺传人及他们的生活,真正向他们学习,并采用参与性设计方法,“共知共行”协同创新,将传统艺术以大众更可触及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创新而设计,利用数字媒体的特点传播辐射,扩大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侗族剪纸;交互设计;设计知识;参与式设计515253

在当前的背景下,利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侗族剪纸艺术进行创新性的保护是有必要且可行的。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式的方式,深入侗族剪纸的情境与工艺过程,通过协同创新,得到创造性的启发,并付诸于现代影像设计和交互设计。利用更有利于传播以及富有新鲜生命力的形式,得到社会传播和社会影响。在当前的“观、产”的基础上,得到更加实际的、贴近人们生活的、能够打动人的服务与应用。正如乌丙安所说,“非物质遗产是一种资源是我们创新的资源”。从设计角度来说,传统工艺加上现代设计的创新模式有潜力挖掘濒临失传的手工艺,使它们在现代设计市场中获得新的竞争力。我们将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剪纸的精髓和神韵进行再生,得到更能为大众所用,大众为之所动的传承和保护方式。

(编辑:朱碧玉)

基于鱼骨形信息构架的数字阅读应用跨屏设计研究

终端设备的日益分化为数字阅读产品的跨屏浏览体验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适配不同终端设备的硬件特性和使用情景,应用设计开发者有的开发多个版本,有的采用自适应策略,但无论哪种解决方案,其动态的适配性都无法使用户获得一致性的跨屏体验。本文对数字阅读现有的跨屏设计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多终端通用信息构架的可能性,并提出一种鱼骨形通用信息构架。该信息构架不仅能满足多种终端的适配需求,而且能保证跨屏浏览体验的一致性。

关键词:鱼骨形信息架构 、数字阅读、跨屏浏览4142

通过以上设计实践可以看出,鱼骨形构架在跨屏阅读产品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它大大降低了开发和设计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当读者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时,应用的外观和逻辑能保持基本一致,使读者能在不同平台上迅速学会使用,促进了跨屏浏览的一致性。而线性的阅读顺序、简洁的信息层级和交互都增强了读者阅读的沉浸式体验,未来我们也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完善跨屏通用信息构架。

(编辑:朱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