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 September 09 , 2024

/ 2013

“新通道”社会与创新成果展亮相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

十二月 , 30th , 2013 -- 7 : 35 下午

2013 年12 月6 日,2013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工业区盛大开幕。本届展览主题为“城市边缘”。我院“新通道”社会与创新项目成果继北京设计文化周和重庆亚洲绿色设计论坛后,再次亮相“为城乡互动而设计”主题展区。

“为城乡互动而设计”为主题,旨在重新反思城市化进程下的城乡边缘的关系以及设计学科在城乡互动这一个社会领域的新角色和新作用。该板块邀请了国内外11个项目参展。分别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哺育米兰:变革的动力”、Aldo Cibic的“幸福再思考”、同济大学和Studio Tao工作室的“设计丰收”、清华大学的“创新食品网络”、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建筑师Tiziano Cattaneo 的“乡村建筑集约化”、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瑞典Plantagon公司的“都市农业、垂直农耕”、湖南大学的“沙漠与绿洲——新通道社区实践案例”、香港大学建筑师高岩的“村落中国——黔东南”、土木再生乡村营造研究所的“村络中国”和易托帮设计团队的“易空——新乡土建筑新概念”等。展览得到了DESIS国际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的支持。次日,一场关于 “探索社会的疆域:为城乡互动而设计”的跨界对话在双年展B展馆文献仓库举行,我院“新通道”项目参展代表蒋友燏同来自世界各地的院校和设计机构同仁一道对各自项目进行了介绍和阐释,让观者对“城乡边缘”这个主题和“边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院成功举办2013年湖南省设计与文化研究青年论坛

十一月 , 17th , 2013 -- 10 : 55 上午

由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共同主办,2013湖南省设计与文化研究青年论坛于11月11日在湖南省科技厅一楼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展厅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设计研究领域多位杰出青年学者,针对“文化科技融合”议题开展讨论,分为“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中的数字化技术与应用”两个议题。

论坛上午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主持,他寄语本次论坛演讲嘉宾与参会听众,鼓励设计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大胆发言,分享独立思考,将今天的舞台留给年轻人。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工业与信息化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朱怡芳博士,她的演讲主题是《文化产业的“香饽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朱博士从关于传统工艺这一产业基本的定义开始,在比较国际各国传统工艺产业分类与政策基础上,重点从文化、社会、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朱博士清晰的阐述了“工艺”产业,作为一门复合产业,是有区别于传统三大产业简单划分的,既不能单一地作为工业制造业发展,也不能纯粹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应寻求一条“中性”路线。她还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需要现代设计的融合,这种融合需要新工艺理念。

第二位发言人是湖南大学媒体实验室(深圳)高级研究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的要文瑾,她的演讲主题是《如何在创新设计中考量中国文化》。要博士长时间的国外生活让她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她首先提出了两个概念——“chinoiserie”和“chineseness”,其中后者是要博士针对chinoiserie这个概念衍生出的一个新词汇。她认为其实外部世界对中国有很强的好奇心,西方的艺术品其实有很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但是目前中国文化更多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了,脱离了一种传统的环境。并且从东西方对手工艺的态度来看,中国学生觉得手工是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保持的,但是外国学生确认为手工艺更像是一个灵感的来源,随着想法的推进可能走出了最初的原型。因此,前者更偏向保持性表现,而后者更喜欢灵感性的表现。她还认为不应该把中国文化元素当做累赘一样的存在在设计中,应该将这些行为习惯做文化转化,能使本地人拥有更好地体验,将生活习惯与设计融合,创造一种熟悉而又全新的体验。

第三位发言人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毕业自印度理工学院的Mohsen Jaafarnia博士,他的演讲题目是《Let’s keep our handcraft alive(手工艺传承讨论)》。这位来自与我们拥有同样悠久历史文化国家的设计研究者,在分享他在印度及中国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思考,即作为当代设计从业人员,我们能为手工艺做什么,能为传承做什么。他认为手工艺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我们应该对其负责。

上午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毕业自清华大学的张朵朵博士,她演讲的题目是《当代少数民族手工艺变迁中的文化选择》。张朵朵博士在手工艺研究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她认为现在与文化相关的设计创新仅仅是停留在符号上,只是表面形态的转接,缺乏真正理解手工艺的内涵,所以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现代产品中间出现了很多困难,要理解这些内涵,就需要找寻和分析变迁中文化选择。她也提出现阶段手工艺正在由身体技艺朝着机器技艺变迁,以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为例,文化主体对本文化的认同程度和面对文化选择时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文化走向的关键因素。在过去,虽然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但是我们的文化选择是主动自动的选择,而当代,由于现代媒体出现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文化选择反倒变得不自主了,更多地受到了强势文化、异文化的影响,改变了自身的机制。她还分析了影响文化选择的几个因素。她认为虽然手工艺被舍弃的洪流似乎是抵挡不住的,但是作为设计师、学者们,她希望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减缓这一进程的发展。

下午的议题是“文化产业中的数字化技术与应用”,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季铁教授主持。季教授希望继续上午青年学者之间的讨论,畅所欲言,要有观点、有交锋、有激荡。

下午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毕业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覃京燕博士。她的演讲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研究》。覃博士认为文化是人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综合,是自然与人类选择的结果,文化既是在交流过程中找到认同,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灵的关系,并且文化也需要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处理关系,需要我们在赛博空间、信息空间和思维空间里探索过去、体验当下、预测未来。覃教授还提出了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指导原则和设计思想特征。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罗仕鉴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整合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罗博士首先提出了现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问题,一是国际文化产业的入侵,但缺少了交流,二是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什么,他认为是文化遗产。但是文化遗产也同样面临了很多问题,一是大量文化遗产没有数字化的保护,文物藏在馆中,无人知晓;二是文化遗产如何再造;三是商业模式,即如何在市场上运转。针对这些问题,罗博士所在的团队正在建设一个数字文物素材库,并在不同领域开展试点应用。最后,罗博士提出他的核心观点,即科技支撑文化,文化引领科技。

第三位发言人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谭浩博士,他的发言题目是《从交互的角度来探讨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他认为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整合关键是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生活形态。他演讲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美学,包括视觉的美学、造型的美学、书法之美、数字之美、交互之美等。

最后一位发言人湖南大学媒体实验室(深圳)高级研究员王巍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侗锦设计数字化辅助初探》。王巍博士以侗锦为案例,分析了工艺、图案与辅助形式对于传统工艺数字化的影响,提出一套数字化的辅助系统构建思路,并分享了数字化输出形式在试点应用中的认知接受等方面的问题和经验。

本次研讨会还有问答环节,各学校的青年博士、老师以及行业听众与各位演讲嘉宾进行了激励的讨论。

研讨会最后,我院书记、人机工程与设计研究领域著名专家赵江洪教授的总结发言,他对今天听到众位青年学者的深度观点感到十分欣慰,希望本次论坛作为成功的开始,继续持续下去。

“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果发布会在重庆举行

十月 , 25th , 2013 -- 6 : 05 上午

2013年10月16日,继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后,我院“新通道”项目成果展再次亮相重庆“亚洲绿色设计周”。本次亚洲绿色设计活动周主要内容还包括由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等活动。

“酉歌行”项目成果展展厅

与会嘉宾、媒体朋友、高校师生等参观“酉歌行”项目成果展

工作人员为来访的白马坛戏班讲解

出席此次活动的美克美家、湖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嘉宾接受媒体采访

成果展参加人员合影

“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是由湖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美克美家等单位联合开展的跨学科联合设计与社会创新活动。2013年8月初至10月,项目组的30多名师生及志愿者以重庆市酉阳铜鼓乡哨尉村为夏令营基地,分4个小组展开项目。阳戏组对阳戏班主要人物进行纪实摄影、录音和影像记录,重新创作阳戏的人物、服装、面具和舞台背景,重塑阳戏的文化价值;酉阳民歌组对黑水、楠木等7个乡镇的民歌进行原生态的音乐采集与影像设计;儿童美术组组织当地50多名小学生参与有关阳戏的美术专题训练,培养当地儿童对自身独特的文化环境的认识能力和想象力;社区研究组则通过知识平台建设,了解当地的地方生产资源与社区文化生态,探索基于网络的、可持续、开放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模式,为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及产业化提供设计支持。

本次展览主要内容有:

社会创新公共知识平台:项目组以“风景、人文、物语和社区”为社区地方性知识的基本结构,以设计和社会创新方法的角度完成了文本、网络平台到APP应用的开发;

酉阳阳戏与民歌的影像设计:发布了“还愿”、“一路酉歌”等专题片4条,还特别邀请了阳戏班的10位演员到现场参观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青蒿产业研究:对混乱的青蒿产业进行反思并完成了相关衍生产品设计。

由四川美院和湖南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课题组的30多位专家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亮相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

十月 , 8th , 2013 -- 5 : 42 下午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于9月27日在北京751Dpark时尚设计广场开幕,来自荷兰、意大利、台湾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项目汇集于此,意大利及韩国驻华大使均亲临活动现场。“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三年回顾展首次在北京设计周亮相,吸引了各界朋友和观众的关注,接受了20多家媒体的采访,尤其是以“酉阳阳戏”为主题的互动影像成为展区的一个焦点,共有将近2000多人参与了“许愿”游戏。

观众参与“许愿”游戏

“新通道”项目始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在“美克美家”的支持下,以“本地化、国际化、数字化、当代化”为目标,关注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和社会创新,以“社区”为研究对象,整合不同专业和学科,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设计、原生态音乐记录、工业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计及儿童艺术教育等综合的方法,参与式的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产业发展,使得设计以一种更有张力的结构形式和社会认同力量(创新网络、设计网络、社会网络等)参与到社区的创新过程中。三年来,200多名师生分别开展了“新通道”、“疆home+style”和“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在通道县坪坦村、那拉提草原、喀什噶尔古城、酉阳铜鼓哨尉村等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资料采集,开展了系统的有关建筑、人文、风俗、宗教信仰、音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和地方知识的学习。项目组师生克服各种困难,与当地居民朝夕相处,每一天都在感受“真实和文化”的力量,这种记忆、交流与互动消解了彼此的陌生和贫富差距,也让我们更加清楚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展望。

本次展览将三年的工作成果通过跨媒体和互动影像的综合表现,加强了现场观众对于地域文化的互动体验和探索欲望,主要内容有:

影像:三届活动总宣片及阳戏互动专题片;

摄影:当地生活形态纪实摄影与人物肖像;

插画:肖翱子团队“童年的天空”主题插画创作;

产品:基于地域知识的文化产品设计;

音乐:瑞士音乐家马蹄先生原生态音乐记录;

文献: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实践成果与方法思考;

网络:“home+style”知识平台与移动应用建设成果。

工作人员为来访的观众讲解

本项目自开展以来,获得了专业领域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曾先后获得“2011中国企业十大典范公益项目”、G-MARK 公共领域的社区研究奖、 2012 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沟通类唯一的一等奖等荣誉,也吸引了其他高校的关注,先后有来自新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等学院的20多位同学参与。今年项目组还将应邀参加“重庆·亚洲绿色设计活动周”及“2013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与米兰理工再次相遇

季铁教授和音乐家马蹄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工作人员合影

“疆”home+style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月 , 25th , 2013 -- 7 : 34 下午

2013年1月20日, 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美克美家共同举办的“艺术点亮传统”暨疆home+style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果展在京发布。美克美家副总裁Betsi女士、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系李群教授等专家代表出席了此次发布会。新浪网、搜狐网、潇湘晨报等三十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美克美家副总裁Betsi女士致辞

媒体深度访谈

本次项目始于2012年8月,由美克美家CSR团队和湖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新疆大学等高校的43名志愿者共同参与,行程5500公里,以喀什噶尔古城、伊犁新源恰勒阔迭村、吐鲁番吐峪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儿童美术教育等综合的(DS-CN)方法,从保护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本、激活当地住民的创新意识和产业发展等角度出发,探索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式,探索开发具有“疆”文化特色、面向国际市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数字化产品以及文化旅游创意商品,构建基于网络的、可持续、开放的文化发展和商业支撑的模式,为新疆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创新及产业化提供设计支持。

影像组
地域文化采编,通过影像记录当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哈萨克民族游牧生活、民族歌舞。维吾尔族文化遗产与手工艺等内容,期间共访问非遗传承人6人,非遗传承项目11项,采编哈萨克族传统音乐15条,喀什民乐7条,喀什民歌6条,木卡姆选段3条。制作四条影片(总宣片,手工艺,儿童片,生土建筑)。反映新疆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与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文化影像宣传片。对新疆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的记录与推广,传承与保留即将消失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业设计组
喀什噶尔古城,5名志愿者,8天实地调研,通过快速获取地方性知识,运用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方法,设计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采风
期间湖南大学学生和雕塑家,与喀什高台民居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吐尔逊江共同创作《喀什高台民居》和《艾提尕清真寺》土陶模型,以及《骆驼》和《羊》土陶旅游商品。夏令营结束后组织开展“湘疆”文化产品创新工作坊,邀请台湾实践大学教授与湖南大学教授指导,由湖南大学23名同学(其中新疆籍同学4名)共同参加的以新疆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不同层面的产品开发策略:
1.以当地具有特色的产品、风俗等为原型,利用当地特色自然、人文资源设计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用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并促进当地的旅游文化市场发展。
2.当地手工艺方法改良与再设计,基于当地文化,协助当地居民在原有工艺产品基础上开发新市场

生土建筑组

以吐峪沟麻扎阿迪勒村为对象,保护性开发设计生土建筑群,传承生土建筑艺术和民族文化,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村落文化景 观。项目成员完成《吐峪沟乡麻扎村原生态文化艺术景观圈》的设计,通过对该村的历史文化挖掘,在充分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对其古老的建筑 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儿童美术组

7名来自HNU团队的师生,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镇恰勒阔德村组织当地儿童进行美术培训,60名哈萨克族与回族小朋友,5天短期活动,450件作品,培养当地儿童对自身独特的文化环境的认识能力和想象力,活动结束后邀请村民和孩子一起举行小小发布会。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关注发掘本地文化,以孩子的视角创造一些具备当地特色并跨越语言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日常生活,培养当地儿童对自身独特的文化环境的认识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儿童在获得基础的美术绘画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湖南大学开展设计创新 “疆Home+ Style”亮相北京(图) http://news.rednet.cn/c/2013/01/23/2890032.ht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6 - 2024, Comdesignlab.com 湘ICP备12014319号-3
http://julying.com